浮生W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零九章 拔刺,不得不做的事,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浮生WX,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孫權又道:“淑兒說的極是,朕也想著現(xiàn)在還用得上他們,再過幾年朕要重新立一個太子,亦要再效仿漢武帝除田蚡、竇嬰的手段,再拔幾根刺!”
田蚡實際上是王太后一步步攫取權力的“代言”。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最終與外戚的矛盾沖突一發(fā)不可收拾。
“至孝景,不復憂異姓”,到了漢武帝時,同姓諸侯也不再擔心,而外戚勢力染指君權升級為主要矛盾。
漢景帝晚年,竇太后建議用竇嬰為丞相,漢景帝回絕了母后,而任用無背景無勢力的衛(wèi)綰。其實漢景帝無非是不想權力被外戚控制,更不想給太子留下強勢的輔相。
“魏其已為大將軍后,方盛。”那時候,竇嬰已經(jīng)做到大將軍,權勢正盛。司馬遷寫到此,筆鋒突然扭轉(zhuǎn),轉(zhuǎn)向描寫田蚡,“蚡為諸郎,未貴?!碧锿`還是小小侍從,到了孝景晚年,田蚡益才升為為太中大夫。
“蚡有辯口,學《磐孟》諸書,王太后賢之”,司馬遷為何要寫這句話呢?王太后借助田蚡逐步攫取權力!“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稱制,所鎮(zhèn)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策”,孝景帝去世,太子即位,王太后臨朝稱制。太后執(zhí)掌大權,或鎮(zhèn)壓,或安撫,大多采用田蚡及其賓客的謀劃和計策。
“蚡弟田勝,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這句話容易理解。其中明確一個時間點,“孝景后三年”,孝景帝去世三年之后,說明王太后已經(jīng)執(zhí)掌部分朝政大權。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田蚡當丞相的預謀背后扶持者應該是王太后。無論是“卑下賓客”(謙卑的對待賓客),還是“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推薦未出仕的名士),都為了“傾(排擠、壓倒)魏其諸將相”。
王太后想要壯大勢力,必須從竇氏外戚中奪取,也必然會排擠竇氏勢力。
建元元年,漢景帝去世漢武帝即位,丞相衛(wèi)綰、御史大夫直不疑被免職。這背后主謀肯定是竇太后操刀,而王太后或許也默許了。
最終,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兩家外戚勢力瓜分了權力。
竇、田兩人出現(xiàn)了短暫的和諧,共同推薦了喜好儒術的趙綰做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坝O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明堂”是帝王宣揚政教的地方。
“欲設明堂”這句話無非兩字:變革,無論是漢武帝還是王太后想要變革,這矛頭都是指向竇太后的,
可誰也沒有料到竇太后一發(fā)怒,從丞相到太尉、御史大夫全部擼掉,這事發(fā)生在建元二年,但是無論什么手段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有些無力。
“魏其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竇嬰從此失勢不再被重用。對比之下,田蚡雖然被免職,但是因為王太后的緣故仍受信任。當竇太后死去,田蚡任丞相,小人得志的猖狂便收攏不住了。
田蚡實際上是王太后的“代言人”,田蚡興衰代表著王太后權力的消長。
“廷辯”之后,王太后質(zhì)問皇帝說:“現(xiàn)在我還活著,別人就欺負我兄弟;假如我死后,別人就像殺魚切肉一樣任人宰割了?!?
漢武帝無可奈何,只能請求王太后原諒,魏其侯和武安侯都是皇家外戚,所以才當廷辯論。
不然的話,這種事交給一個獄吏就可以裁決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