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W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五章 郭氏,看不上俸祿的郭淮,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浮生WX,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中,北岸平陸之地史稱北虢(下陽),南岸三門峽之地史稱南虢(上陽)。
西虢東遷后,其原封地寶雞一帶史稱小虢。
周平王東遷洛邑三年后的公元前767年,鄭國吞并了東虢。周平王因鄭武公扈從周室東遷有功,竟對鄭并東虢縱容不問。
公元前687年,地處寶雞的小虢亦被秦國吞并。
西虢東遷后衍分的北虢和南虢也先后于公元前658年和655年被晉國所滅。
至此,延續(xù)三百八十余年,被稱為周虢的周時“五虢”,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
周時五虢雖無一幸存,但其遺民并未國亡氏滅。
東虢以及西虢所衍小虢、北虢、南虢亡國之期,其民被迫集體遷徙或分散逃流各地過程中,為避難免害,大多改“虢”為“郭”,這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因古時“虢”、“郭”二字音同字通,所以,雖以虢易郭,其實姓氏脈傳未變,宗族承繼依然。
更何況同為黃帝苗裔,夏、商時已有以“郭”為姓氏者。
所以《路史·國名記·戍卷》等史料方有“西虢.....南虢......小虢,亦俱曰郭”的記載。應該說,這是郭氏發(fā)展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虢易郭的最客觀、最直接的歷史成因。
諸虢遺民由虢而郭的另一原因,還與諸虢亡國后其民逃出城邑,有的移居城外之地有關。
《史記·晉世家》、《春秋左傳》等記載:南虢被晉亡后,南虢君主虢公丑攜國人逃往京師洛邑,依傍其城“負郭而居,以虢易郭。”
古時將外城或近城之地稱之為“郭”,所以移居洛邑城外的這部分虢國遺民為免迫害和歧視,便順勢而為,借居地之稱亦以“虢”易“郭”,
而后有著周王室血統(tǒng)的虢國遺民便一直以郭為姓,沒有再將其改回去,畢竟周王室已成過往云煙,
秦漢以來,晉陽、陽曲諸地多個郭姓支族發(fā)展成為太原郡著姓,魏以來成為并州乃至北方著名的門閥士族,而郭淮這一支則為郭氏一族的領袖,
他的父親郭缊,東漢末時人。郭缊出身于東漢太原郡名門,其族祖父郭遵,東漢兗州刺史,曾為光祿大夫巡行天下。
郭缊的父親郭全是東漢大司農,郭缊本人在東漢末官至雁門郡太守,如此家世,又有郭氏幾百年的積累,自然是無需將這雍涼都督一年兩千多石的年薪放在眼里了,
畢竟罰俸祿可比丟了這雍涼都督的官職好太多了,他郭氏缺錢嗎?一點也不缺,缺的只是這位高權重、手握重兵的雍涼都督之官職而已,這可是想買也不一定買得到的啊!
雍涼都督位于曹魏的西線,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設立雍、涼將軍都督區(qū),以雍涼都督自居,以曹真、司馬懿、夏侯玄、郭淮任職。
一般都領涼州刺史,征西大將軍頭銜,駐武威郡姑臧縣。對于雍涼都督來說,顧名思義,鎮(zhèn)守著曹魏雍州、涼州這二州之地。
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北伐的主要方向,就是曹魏的雍州、涼州。因此,雍涼都督是對抗蜀漢北伐的關鍵人物,手中掌握著很大的兵權。
王經也附和道:“丞相英明!”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