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后的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1章 吃食有別,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千年后的我,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實際的士兵們要負重前行,走的也是那種坑坑洼洼的土路,別說一整天了,幾個小時就能讓腳上起泡。
在這種條件下,哪里有功夫去弄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
最簡單的做法,其實就是把麥子的麥粒,直接煮熟,這種飯叫做麥飯,蜀軍當時軍隊的主糧,其實就是這種東西。
不過,這種麥飯的口感,實在不怎么好吃。
至于大米,當時的脫殼技術,也沒有現在那么先進。
想要吃精米,那就只能用人力去摘選。
所以,當時想要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大米飯,而且里面還沒有石頭和稻殼,那是只有高層官員才能享受到的美食。
曹操身處北方,喜食面食,但姜餅卻不怎么吃得慣。
以前懶得時候就是買了面條回來煮,或者是搞點速凍餃子什么的。
結果才堅持了兩天不到的功夫姜餅就受不了了。
對于他這種南方人來說,偶爾吃一頓面食那是換換口味,可你要他天天吃面食,簡直是要了老命了,肚子也不接受啊。
所以平日更多的,還是以米飯為主。
但這都是現代精選育出來的精米,口感比起曹操那個時代來說不知好了多少,粒粒飽滿晶瑩,一口下去,哪怕什么菜都不吃,嘴里也充斥著米飯的香氣。
就連曹操也是吃的贊不絕口。
除了主食上的差異外,在菜品的制作環(huán)節(jié)也遠非三國時期能比的。
首先就是鹽。
作為人體內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在古代卻是和鐵一樣的管制品。
否則也不會出現什么鹽鐵專運這樣的職位了。
在三國時期,大家吃菜的方式,主要是煮菜。
也就是用各種菜,放在水里煮熟。條件好一點的,可以往里面加點鹽。
但鹽在戰(zhàn)亂時期,屬于奢侈品,一般百姓其實連鹽都吃不起,只能吃水煮菜葉。
至于這東西口味到底怎么樣,那就實在是不敢恭維了。
像曹操呂布這種條件好的,身居高位的人,自然能吃到鹽,但和現代的細鹽精鹽,依舊有著不小的差距。
除鹽之外,還有同樣重要的油。
在三國時代,因為芝麻已經傳入了中國,所以出現了小磨香油。
但其他植物油,比如說花生油,那就完全別想了,因為花生是明朝之后傳入中國的。
所以,三國時代的古人,如果想要吃油的話,還是以動物油脂為主。
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肉食同樣也是奢侈品,不是一般平民能吃得起的,至于動物油脂,普通人就更別想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三國時代沒有我們今天熟悉的鐵鍋!
我們今天使用的鐵鍋,其實是在宋朝出現的。
而在三國時代,大家做飯一般都是用銅制的釜,或者是各種瓦罐。
當然,如果是頂級的富貴人家,可以用鼎或者其他炊具。但那些東西,僅限于極少數大戶人家能用得起。
而沒有油,沒有鍋,也就意味著我們今天能吃到的油炸食品,以及絕大多數的炒菜,當時都不可能吃到!
就算是曹操,他也沒吃過油炸糕。
雖然不可否認,這種做法或許也有著可取之處,但對于現代人來說,用油翻炒提煉出食材本身的鮮美,這不比來個大亂燉好的多?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千年后的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后的我并收藏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