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0章 搖身一變,大明第一攪屎棍,行者寒寒,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京城外,高杰和劉澤清正在緊張的調動人馬。
與后世影視劇不同的是,數(shù)萬大軍從城內出動,是很難完成突襲的。
徐弘基為了堤防黃得功使詐,始終不肯多開城門,只打開了黃得功主力所在城門的對面的城門,也就是東門。
六萬大軍光是出城外加上整隊,就用去了小半個時辰。
而當高杰、劉澤清終于整頓好了隊形,準備發(fā)起進攻時,黃得功、周遇吉、孫應元等勇衛(wèi)營將領,以及京營這邊孫大勝和王敬鐸早已等候多時了。
早在分兵之時,張世康就將這支部隊包括京營兵的指揮權交給了黃得功。
對于可能遭遇到的進攻,黃得功與周遇吉等人早已商量好了對策。
鑒于京營兵火器為主,且對火器方陣有獨特的戰(zhàn)術,經過與王敬鐸溝通,此番防守核心,當以京營的五千火銃手外加勇衛(wèi)營的三千火銃手為核心。
至于為什么防守,是敵軍主動要發(fā)起進攻的,能打防守反擊戰(zhàn),誰去打進攻戰(zhàn)呀。
防守戰(zhàn)可以列陣,但進攻方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在戰(zhàn)術安排上,五千京營火銃手以五百人為單位、以扇形陣列排開。
勇衛(wèi)營的火銃手則分作三隊,居于京營火銃手的兩側,火銃手前方和兩側各備有一支盾牌兵和兩隊長槍手。
火銃手扇形陣列之間,各有數(shù)米的間隙,為防不測,間隙間配有數(shù)個鏜鈀手小隊。
整個戰(zhàn)陣的左右翼,前側是勇衛(wèi)營的各一千弓手,后側則是勇衛(wèi)營的各一千五馬軍。
而整個戰(zhàn)陣之中,并沒有京營馬軍參將孫大勝,以及他的五千馬軍的身影。
當高杰和劉澤清整頓好隊列之后,沒有任何的陣前垃圾話,高杰當即命令擂鼓進軍。
數(shù)萬大軍鋪天蓋地的攻過來,由于兵力太多,整個陣線如同包餃子一般壓過去,光是這個陣勢,就足以嚇到不少人。
奈何不論是勇衛(wèi)營,還是京營,都不是廈大的。
尤其是京營兵,就是膽子最小的王敬鐸也凜然不懼,他們可都是歷經過韃子的鐵蹄沖鋒的。
敵軍的步軍不急不緩,當走到距離對面三百步的距離時突然停下,馬軍則在步軍兩側劃了個圈之后開始朝著京營兵加速沖鋒。
高杰這次直接將兩部的八千騎兵全部壓上,八千騎兵集體沖鋒還是很嚇人的。
但陣勢跟韃子的重騎兵差的仍舊不是一星半點,王敬鐸心道。
他一邊這么想著,一邊目測著敵方馬軍與方陣之間的距離。
當馬軍接近到一百二十步時,隨著陣列間鐵哨聲響起,方陣火銃手自動切換成隊形,變換成或蹲或站的姿勢,并舉銃開始瞄準。
緊接著又是一聲口哨,方陣間開始冒起濃煙。
但聽砰砰砰的聲音響起,方陣中黑煙滾滾,十個京營方陣三排齊射之下,聲若雷霆。
如此密集的火力之下,沖在最前頭的騎兵頓時人仰馬翻。
京營火器方陣的最大優(yōu)勢,便是射擊密度,倘若敵軍時步軍沖鋒,便使用典型的三段擊,而當馬軍沖鋒時,為了增加射擊密度,便使用九段擊。
前排的騎兵倒地之后,后方距離過近的騎兵來不及躲閃,更有不少騎兵因此摔下馬來。
而在這時,勇衛(wèi)營火銃手的火銃也開始開火,只是勇衛(wèi)營的火銃用的仍舊是舊式火銃,射擊精度和射擊距離都不如京營的魯密銃。
大明工部的火器工坊一直在加班加點的趕制魯密銃,奈何不論是天雄軍還是秦兵,亦或是京營新征募的火器兵,都在等著更換最新的魯密銃。
張世康在西山大營組建新的工坊群,除了研制新火器外,也是為了能加快火器打制進度。
王敬鐸從容不迫的指揮方陣,三隊開過火的士兵自動往后退,后三排依次跟上……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大明第一攪屎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行者寒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者寒寒并收藏大明第一攪屎棍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