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12章 趙楚大戰(zhàn),戰(zhàn)國帝業(yè),君子于役,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次日。
張耳、陳余被反綁雙手押到田秀面前。
田秀看到他們二人,笑道:“二位先生何故行刺寡人?”
張耳昂起頭,大聲道:“你不仁不義,興暴師滅我魏國,我等身為魏公子門客,自當替公子替魏國父老除掉你這不仁不義的家伙!”
田秀聽了,非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起來:“好個不仁不義,那你說說,我如何不仁不義了?”
陳余冷笑一聲:“魏國不曾得罪于趙國,你卻興無名之師滅我魏國,請問這種行為,是一個仁義之人能做出來的嗎?”
田秀卻被逗笑了:“我興無名之師?那我問你,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有名還是無名?”
“這……”陳余一時無言以對,這問題怎么回答都不好,要是回答說有名,田秀肯定會有他把這個名說出來,可是我說無名,那不等同于推翻了自己先前說的話?
張耳看陳余啞口無言,立馬把話搶了過去:“我們問的是魏國,不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歷史自有公論?!?
田秀點點頭,從位置上站起身,說道:“那好,我們就不說三甲分晉只說當下。當年魏國立國之初,魏文侯曾詢問西河學派的大賢子夏,如何能夠止戰(zhàn)讓天下太平?二位先生可知子夏是如何回答的?”
陳余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子夏先生說只有統(tǒng)一,天下才能夠太平,九州才能夠休戰(zhàn)?!?
剛說完陳余就后悔了,趙國滅魏就是打著統(tǒng)一的旗號,他這么一說不就等于說趙國滅魏是合法的?
果然,田秀哈哈大笑,道:“先生所言不錯,能終止戰(zhàn)爭,讓天下太平唯一的辦法,就只有統(tǒng)一,這也是魏文侯所制定的國策。魏國的文侯時代,一直將統(tǒng)一天下作為國策,我想問二位先生,若是魏國為了統(tǒng)一天下滅掉了韓國和趙國,那算不算是興無名之師?算不算是不仁不義?”
二人皆啞口無言。
田秀來到二人面前,又繼續(xù)質(zhì)問:“你們一心想著殺了我,把趙國從魏國趕走,我來問你們,魏國的百姓是跟著趙國的日子好過,還是跟著魏國的日子更好過呢?”
張耳,陳余互相看了對方一眼,皆沉默不言。
不是他們不想回答,而是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
憑良心說,魏國現(xiàn)在的百姓遠比魏王統(tǒng)治時代生活要好,趙國消滅魏國之后,采取輕稅薄賦的政策,不僅減免了魏國全國百姓一年的稅收,又制定了三十稅一的政策。
而從前魏國都是十稅二三,最輕的時候也是十稅一,就民生來說,魏國百姓的日子過得確實比以前好。
但是承認百姓在趙國的統(tǒng)治下生活更好,這種話張耳、陳余實在是說不出口。
田秀看他們二人沉默不言,并沒有放過他,沖他們怒喝一聲:“回答我的問題!”
張耳這才說道:“百姓的日子比從前是要好些?!?
田秀語氣這才緩了下去,說道:“百姓日子過得比以前更好,為什么二位先生還執(zhí)意要把趙國趕走?
魏國文侯、武侯、惠王、襄王、昭王、安僖王,再加上魏王增七代君主,可曾給魏國百姓半點恩惠?
魏王從來沒有給百姓恩惠,而兩位先生卻想著要把趙軍趕走,繼續(xù)讓魏王來統(tǒng)領(lǐng)魏地,你們?yōu)榱藞蟠鹦帕昃龑δ銈兊闹鲋?,就不顧百姓的死活,這難道就是信陵君教你們的仁義?”
張耳、陳余被問得面紅耳赤,頭也低了下去。
田秀見二人徹底啞口無言,抽出了自己的佩劍,二人以為田秀要殺他們,全都閉上眼睛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但他們卻覺得身上的繩子一松,睜開眼睛一看,田秀已經(jīng)砍斷了他們身上的繩子。
張耳一臉震驚:“唐王你???”
陳余也是一臉不可置信。
田秀看著他們二人說道:“你們刺王殺駕,這是滅族的大罪,但是我敢念二位先生忠義,所以決定放你們離開?!?
張耳聞言低下了頭,眼神中已經(jīng)有悔意。
陳余同樣是面有慚色。
田秀對他們二人說道:“我今天就放二位先生的離開,希望你們今后能好自為之,多做一些對百姓,對國家有利的事情。你們?nèi)グ?!?
二人落寞的離去,仿佛心中的信仰崩塌了一般。
田秀又叫住張耳:“那位雍容小姐是你的心上人吧?”
張耳驚訝的看著田秀,不明白他是怎么知道的。
田秀淡淡的說道:“你妻是外黃富商之女,本來已經(jīng)婚配了別人,后來愛慕你的英名,才甘心跟著你。我已經(jīng)在宮外安排了一輛馬車,她正等你,這是個好女人,好好對她?!?
張耳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膝行道田秀面前,拜道:“唐王仁義,張耳永感大王大德?!?
兩人出去了以后,陳余詢問張耳:“喂,你以后怎么辦?”
張耳說道:“唐王如此仁義,我若再與他作對,便是真的忘恩負義了,我決定帶著雍容回到外黃,今后老老實實的過日子。”
陳余說道:“公子的知遇之恩,你不報了嗎?”
張耳看著陳余,認真地說:“公子之恩我銘記于心,但唐王所言不虛,魏國百姓在趙國統(tǒng)治下生活更好。若為報公子之恩而不顧百姓死活,那便不是仁義之舉。我不能因私恩而逆天下大勢。”
陳余聽后,陷入沉思。過了一會兒,他說:“你說得也有道理,只是我實在難以放下心中執(zhí)念?!?
張耳說道:“既然如此,你我今后就分道揚鑣,先生保重!”
宮中。
李斯腳步匆匆的從外面進來,拱手道:“大王,聽說您把張耳和陳余放走了?”
田秀點頭。
李斯責備道:“大王,您怎么能放這兩個人離開?這兩個人都是信陵君的門客,在魏國有很強的威望,您把他們放走,他們以后還會反對您甚至繼續(xù)來殺您!”
田秀卻說道:“李斯,你覺得寡人和趙襄子比如何?”
李斯怔了怔,回答道:“大王勝其十倍?!?
田秀點點頭,又說:“昔日趙襄子殺死智伯,豫讓受過智伯的恩惠,趙襄子感念其忠誠,三次放走豫讓。趙襄子尚且能有這樣的胸襟,寡人勝其十倍,如果連這點胸襟都沒有,又如何能夠治理天下呢?”
李斯贊道:“唐王仁義?!?
很快,田秀義釋張耳陳余的事情就傳開了,天下人聞之皆稱贊唐王胸襟寬廣。
魏國許多對趙國懷有敵意的人,都因此改變了對趙國的看法,趙國對魏國乃至齊國燕國的統(tǒng)治也更加穩(wěn)固。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戰(zhàn)國帝業(yè)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君子于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子于役并收藏戰(zhàn)國帝業(yè)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