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瘦雄風(fēng)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豐樂樓,春到江南花自開,虎瘦雄風(fēng)在,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意思的事情來了,朱熹的這篇《落職罷宮祠謝表》在后世引起了無數(shù)的爭論。明清兩朝推崇理學(xué),致使后世有不少的人把朱熹神圣化了,所以不允許朱熹有污點。但是朱熹的這篇《落職罷宮祠謝表》又言之鑿鑿的承認了沈繼祖彈劾中的某些事情。
于是就圍繞著朱熹被彈劾之事,在后世出現(xiàn)了一個公案。支持朱熹的人為了給朱熹翻案,叫囂著說:“謝表是有格式的,凡是上謝表,不管自己錯沒錯,都必須要承認自己錯了?!币粠筒幻髡嫦嗟娜?,認為朱熹既然能被當(dāng)做圣人,自然是有原因的,于是無腦的支持朱熹是被逼著認錯的。
然而謝表真的必須認錯嗎?這事從古到今來看,倒是不難判斷。
《唐書》有兩本,一本是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年),由趙瑩主持編修的;另一本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編修的。為了表示區(qū)別,后晉編著的被稱為《舊唐書》,而北宋編著的則被稱為《新唐書》。
這兩本《唐書》都有《劉祎之傳》,內(nèi)容也都差不多。這個劉祎之是女皇武則天提拔起來的唐朝宰相,因為對人說:“太后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 返政,以安天下之心?!保蝗烁姘l(fā)得罪了武則天,后被誣告下獄,再審問官宣讀武則天的手敕時,劉祎之說:“不經(jīng)鳳閣鸞臺,何名為敕?”這下就徹底得罪了武則天,被賜死于家中。
《唐書》中記載:“祎之 在獄時,嘗上疏自陳。及臨終,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執(zhí)筆草謝表,其子將 絕,殆不能書。監(jiān)刑者促之。祎之乃自操數(shù)紙,援筆立成,詞理懇至,見者無不傷 痛。時麟臺郎郭翰、太子文學(xué)周思鈞共稱嘆其文,則天聞而惡之,左遷翰為巫州司 法,思鈞為播州司倉?!?
看看劉祎之的文章就知道了,他不但不認錯,反而有理有據(jù)的為自己辯解,使得周圍看過的人都同情他。
如果說劉祎之是前朝之人,那么宋朝的王安石也有過這樣的事情?!端问?王安石傳》里就記載道:“府官不伏,事下審刑、大理,皆以府?dāng)酁槭恰Tt放安石罪,當(dāng)詣閣門謝。安石言:\"我無罪。\"不肯謝。御史舉奏之,置不問”??戳藛?,王安石一個人,敢得罪開封府、刑部和大理寺,皇上免了王安石的罪,他就不謝恩,御史彈劾他,他也不干。王安石可是和朱熹同時代的人。
至于后人,就不多說了,明朝的方孝孺被誅了十族。
一個官員如果被賜死了,如果不認罪,還能給你你改成凌遲、腰斬、五馬分尸等酷刑,更甚者皇帝還能誅你九族、十族。相比來看,朱熹只是被罷官,根本不算大事。更何況朱理學(xué)提倡的是“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朱熹作為程朱理學(xué)集大成者,必然會以死衛(wèi)道,怎么可能詆毀自己的節(jié)操?!也不知道這說朱熹被逼認罪的這幫人,是在罵朱熹呢還是在罵朱熹。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謝表必須要認錯。那么問題又來了,有幾個人看過朱熹的《落職罷宮祠謝表》,知道他是怎么寫的?朱熹認錯了嗎?!什么都不知道就跟著一幫衛(wèi)道士人云亦云,那才是真的可悲。所以有句話說:很多人的認知配得上他所遭受的苦難!
首先說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六大罪,這其中朱熹只承認了第六條的“為害于風(fēng)教”,也就是朱熹在《落職罷宮祠謝表》中寫的“規(guī)學(xué)宮之地而改為僧坊?!本唧w的說,就是朱熹把一處縣學(xué)改成了護國寺。改造過程中不但濫用民力,而且為了走捷徑,不管百姓死活,佛像直接從百姓的田間運過。為了給佛像騰地方,在把孔子像從縣學(xué)移出的過程中,粗暴野蠻,以至于孔夫子塑像的“手足墮壞。”
這種事情很好查清楚的。如果不是事實清楚,辯無可辯,對于這種欺師滅祖的行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朱熹能承認嗎?!
至于彈劾之中的其他十幾條罪行,朱熹在謝表中也只承認了比較好查的“私故人之財”和“納其尼女”,至于其他彈劾的罪行一概不予承認。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春到江南花自開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虎瘦雄風(fēng)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虎瘦雄風(fēng)在并收藏春到江南花自開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