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9章 國之所殤,歸義非唐,北城二千,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麾下的將士,也擢升為伙長?!?lt;/p>
“謝刺史隆恩!”聽到自己連跳兩級,陳瑛連忙作揖行禮。</p>
“好了,你也舟車勞累夠了,下去休息去吧。”</p>
“是……”</p>
劉繼隆安撫著他,而他也順勢作揖退出了書房,向外邊走去。</p>
在他走后,劉繼隆也遣散了陳靖崇,用在隴西剩下不多的時間,仔細想著應該如何對付高駢。</p>
是夜,軍營的三千甲兵連夜摸索著返回了各州縣,而劉繼隆也在幾日后率領數(shù)十名精騎,策馬返回了狄道。</p>
期間路過襄武、渭源時,都能明顯的感受到當?shù)剌^之人口少了許多,只因許多荒地都沒有復墾。</p>
昔年渭州有二萬四千余口百姓,經(jīng)過吐蕃禍害后,當?shù)貪h人驟減許多。</p>
魯褥月帶著上萬番眾逃亡秦州后,渭州的人口更是降到了一萬七千口,而這些口數(shù)中,還有好幾千是劉繼隆在渭源之戰(zhàn)時,截獲的臨州百姓。</p>
要是刨除這些,那渭州的人口還會更少。</p>
正因如此,劉繼隆也不免想到了購買奴隸的事情。</p>
雖說《唐律》規(guī)定不允許隨便販賣漢人為奴隸,特別是將良民變?yōu)榕`的行為,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人口買賣仍然存在。</p>
尤其是隨著吏治腐敗,苛稅加重,許多良民都因為向地方官府借貸無法償還,而被貶為奴隸。</p>
盡管天子腳下不允許發(fā)生這種事情,但陳瑛卻與商賈打探過。</p>
如河南、河北等道,普通奴隸的價格在十貫左右,而饑民較多的淮南、山南、劍南等道則是更為便宜,約在七貫左右。</p>
嶺南道、江南道,普通奴隸則是在十五貫左右。</p>
當然,這些都是漢人奴隸,若是奚、契丹、韃靼、回鶻、嶺南蠻、僚等少民,價格則更為便宜。</p>
不過對于這些奴隸,劉繼隆毫無興趣。</p>
他現(xiàn)在只想收復成州和武州,然后在山南和劍南道購買奴隸,進一步充實隴西人口。</p>
只是以那十四萬匹絹,頂多一次性兩三萬奴隸罷了,他得把隴西的經(jīng)濟盤活,讓這件事變得可持續(xù)才行。</p>
眼下隴西的商貿資源只有麩金、赤銅、麻布和牧群。</p>
麩金得留著,日后賄賂宦官或朝臣時有用。</p>
赤銅可以用來鑄錢,恢復隴西貨幣經(jīng)濟,所以只有麻布和牧群可以當做商品。</p>
這一路上,劉繼隆想了許多,直到他趕回狄道城外,他才好不容易放松了精神。</p>
回到狄道的第一件事,他便是召集狄道的所有官員,前往國殤墓園祭奠陣亡的那些將士。</p>
鳳凰山下,石塊壘砌出了一條神道,直通山上,神道兩旁則是栽種著許多樹苗。</p>
樹苗之間有小道,而那些身體有缺陷,無法務農(nóng)的百姓,則是被張昶安排到了墓園中照顧樹苗。</p>
劉繼隆帶著百余名武將走過這條神道,也見到了那些身體許多或殘疾的百姓。</p>
張昶跟在他身旁,大半年的理政,讓他顯得穩(wěn)重了許多,令劉繼隆十分滿意。</p>
人果然還是需要歷練的,至少現(xiàn)在的張昶比半年多前的張昶靠譜了許多。</p>
“這些百姓,衙門開給他們多少俸祿?”</p>
劉繼隆詢問張昶,張昶也介紹道:“國殤墓園獨自占據(jù)一片山坡,這些樹苗移植了八千余棵,但后續(xù)還會不斷擴大栽種面積?!?lt;/p>
“如今墓園內有戍卒五十人,傷病民壯六十七人?!?lt;/p>
“戍卒每十日換值一批,民壯月糧五斗,可以自行開辟菜田,圈養(yǎng)家禽牲畜,不必納稅?!?lt;/p>
張昶說罷,劉繼隆也算了算,五斗糧也就是六十斤米,基本上夠這些民壯吃了。</p>
對于傷病殘疾的他們來說,能吃飽飯,不用納稅,便已經(jīng)是最大的仁政了。</p>
想到這里,劉繼隆滿意點頭,繼續(xù)向前走去。</p>
不多時,一座石木結構的祠堂便出現(xiàn)在了前方。</p>
劉繼隆帶著眾人走入祠堂,其地半畝,堂內主位擺放著三塊高九尺的石碑,碑前有用于插香的石鼎。</p>
石碑正面刻有密密麻麻的姓名,這些都是陣亡的將士名字。</p>
劉繼隆走入其中,感情復雜的看著這三塊石碑。</p>
“刺史……”</p>
張昶遞來三根已經(jīng)點燃的香,劉繼隆接過后,卻直接跪在了蒲團上。</p>
“刺史!”</p>
“您不能跪?。 ?lt;/p>
“刺史,快起來,您……”</p>
跟在劉繼隆身后的上百名隊正、旅帥紛紛阻攔,他們本以為劉繼隆作揖則罷,不曾想他竟然要稽首。</p>
“沒什么不能跪的!”</p>
劉繼隆畢恭畢敬的俯身磕頭,隨后才起身將三根長香插入石鼎之中。</p>
做完這一切,他回頭看去:“他們?yōu)榱宋覀兒桶傩振R革裹尸,沒有什么是他們受不住的。”</p>
劉繼隆話音落下,眾人面面相覷,而張昶、斛斯光更是用行動來附和劉繼隆的話。</p>
二人先后上前跪下稽首,而跟著他們來的校尉、旅帥、隊正們,也分別上前稽首上香。</p>
在此期間,劉繼隆看著那石碑道:“碑上的,應該不止那四百多名弟兄吧?!?lt;/p>
“嗯……”張昶尷尬笑道:“我把從第三伙開始的所有陣亡兄弟姓名,都刻在上面,還為他們立了衣冠冢,希望刺史您……”</p>
“干得不錯?!眲⒗^隆頷首夸贊,隨后帶著他們穿過忠烈祠,來到了后方的墓園。</p>
忠烈祠只記載了姓名,而墓園的墓碑上則刻滿了每個人的事跡。</p>
劉繼隆蹲在一座墓碑前,卻見上面刻著“忠烈王公英之墓”,右邊則是用小字刻上了他的生平。</p>
“忠烈王公英,唐太和四年隴右道蘭州五泉生人,少為奴,大中六年從軍為卒,七年從征渭州大夏而沒?!?lt;/p>
簡單一句話,卻概括了一個人二十三年的人生。</p>
劉繼隆伸出手擦了擦墓碑上不存在的灰塵,心情沉重道:“墓碑做大些,事跡寫長些……”</p>
“是!”張昶應下,雖然沒有說什么,但劉繼隆也清楚,大部分的普通兵卒,實際上是沒有什么能記載的東西的。</p>
他們興許一輩子都沒有什么可以值得記載的東西,但劉繼隆還是想讓人把他們的生平寫長些,哪怕是沒有什么成就的小事。</p>
這樣至少在未來,有人經(jīng)過他們墓碑前時,能停下來看看他們的生平。</p>
“酒呢?”</p>
劉繼隆開口詢問,斛斯光連忙遞來一壺米酒。</p>
對于糧食緊缺的隴西而言,酒無疑是一種奢侈品。</p>
在吐蕃治下的他們,興許一輩子都沒喝過一口酒。</p>
劉繼隆將酒倒在手上,用手在墓碑上摩擦著,好似要把酒揉進墓碑里。</p>
“王英,多喝點酒,下輩子別忘記回家的路,來隴西吧,這里以后會太平的,去了別的地方,怕你受欺負……”</p>
他一邊說,一邊將米酒擦滿墓碑。</p>
不知什么時候,他身后的一些將領開始小聲哭泣起來。</p>
待墓碑被米酒擦滿,劉繼隆起身看向眾人:“都各自去尋相熟的弟兄,好好用酒送送他們吧?!?lt;/p>
“是……”</p>
此時墓園內氣氛低沉,許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相熟的人。</p>
兩千九百人,一戰(zhàn)過后死了一成半人,傷殘近一成人,那些相知相熟的面孔一下子就不見了,誰又不悲痛呢?</p>
站在墓碑前,他們效仿劉繼隆,將米酒擦滿了墓碑,漸漸地就控制不住了情緒。</p>
“我對不起你啊五郎!!”</p>
“我把你帶出來,現(xiàn)在我怎么回去跟二娘說啊五郎!”</p>
嚎啕的哭聲,不多時響徹了山坡,有的人哭到暈厥,有的人雖然沒有哭,卻坐在臺階上,一言不發(fā),失去了精神。</p>
這日陽光很明媚,但是卻很冷……</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歸義非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并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