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5章 竹杠反敲,歸義非唐,北城二千,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張淮深他們盡數進入城內后,崔恕這才苦著臉上前道:“果毅,都給啊……”</p>
“廢話!”劉繼隆瞪了一眼崔恕,雖說張淮深“打劫”了自己,但自己也沒少打劫張淮深,這次被打劫了,過些日子他再打劫回來就是。</p>
這么想著,劉繼隆吩咐道:“牧群挑好的,別以次充好,另外裝五百斤炒茶準備好,等刺史他們回去的時候再送上?!?lt;/p>
話音落下,劉繼隆便快步追上了張淮深他們的隊伍。</p>
走在山丹的長街上,張淮深饒有興致的打量四周。</p>
這是他第一次來山丹,而山丹的面貌也讓他十分滿意。</p>
由于還有大半個月才能春種,加上城內外的許多工程已經結束,因此現在的山丹百姓都在城內閑著。</p>
面對張淮深的到來,許多百姓在院門張望,見到劉繼隆時也不開口,而是遙遙作揖。</p>
他們身穿干凈的布衣,居住的屋舍也經過修補,雖然不好看,但十分整潔。</p>
從他們飽滿的面相來看,劉繼隆把他們照顧的很好。</p>
除此之外,平整干凈的道路也能看出劉繼隆對山丹城的用心。</p>
至少就張淮深東征并安頓甘州以來,他從未見過有任何一城的官員能將城池治理得如山丹般。</p>
要知道山丹是軍鎮(zhèn),而非普通的城池。</p>
類似山丹的軍鎮(zhèn),民生不說疾苦,但肯定不如普通的城池富庶。</p>
可這種刻板的印象,卻在此地被打破。</p>
走在山丹街道上,張淮深可以感受到山丹百姓對劉繼隆的尊敬與崇拜。</p>
劉繼隆的政績他都知道,畢竟劉繼隆每個月都會寫文書送往張掖,告訴自己他干了什么事。</p>
只不過在此之前,張淮深只當劉繼隆夸大其詞罷了。</p>
如今看來,劉繼隆不僅沒有夸大其詞,反而有些過于謙虛了。</p>
對此,劉繼隆也是十分自豪。</p>
他畢竟是后世人,盡管來到的地方是大唐,可他還是盡可能的向后世靠攏。</p>
不管是軍隊的軍紀,還是民生的治理,他都是嚴格要求自己與麾下將領。</p>
在過去的七個多月時間里,他們幫助山丹百姓解決了許多難題。</p>
房屋的修葺,土壑的挖掘,水車、堤壩的修建,河道的修理,道路的整平……</p>
盡管這一切事情,都是劉繼隆發(fā)動山丹軍民一件件干的,可劉繼隆也沒讓百姓白干。</p>
在秋收之前,百姓們干活的工價是大口每月七斗糧,小口每月五斗糧。</p>
秋收之后,盡管百姓有了自己的糧食與耕地,但衙門帶百姓干活,依舊發(fā)放口糧,并沒有以徭役的名義征發(fā)他們。</p>
盡管工價從每月七斗降低至每月三斗,但這也是一筆不俗的外快,況且干的都是利民的事情,山丹百姓也樂得干活。</p>
如今最艱苦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的發(fā)展,等待山丹財政“收大于支”后,便可以發(fā)兵東征了。</p>
這般想著,劉繼隆也跟著張淮深走入了衙門內。</p>
張淮深走到正廳主位坐下,劉繼隆坐在次位,而下首左右則是各自坐下李儀中、陳靖崇等將領。</p>
崔恕站在劉繼隆身旁,準備隨時回答劉繼隆、張淮深的問題。</p>
瞧著眼前這井井有條的山丹縣衙,張淮深不由想到了自己那勾心斗角的甘州衙門,忍不住感嘆道:</p>
“將你視作良將,反倒是委屈你了?!?lt;/p>
張淮深這話把劉繼隆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小心翼翼道:“刺史,我在這干得挺好的……”</p>
“嗯?”張淮深看向劉繼隆,見他一臉小心翼翼,反應過來后立馬笑道:</p>
“我只是覺得你理政有一手,并未有調離你的意思。”</p>
“那就好……”劉繼隆舒緩一口氣,隨后笑著為張淮深倒茶:</p>
“刺史,這是山丹的炒茶,您嘗嘗?!?lt;/p>
“嗯”張淮深應了一聲,隨后端起茶杯看了一眼那綠色的茶水,沒有猶豫的飲下。</p>
他細細品味,不由點頭稱贊:“雖說苦澀,但入口回甘,十分解膩。”</p>
“我讓崔恕裝了五百斤,等刺史您返回山丹的時候帶回去分諸位上官嘗嘗?!?lt;/p>
劉繼隆笑著為他斟茶,張淮深頷首后打量了眼衙門正廳的布局,接著說道:</p>
“此次你東略有功,我會為你記功的?!?lt;/p>
“此外,你既然東略成功,想來也大概了解了些涼州的實力吧,如何?”</p>
張淮深自然不會簡單為了打秋風就來山丹,畢竟張掖那邊可是一堆事情需要他處理。</p>
他來山丹的真正目的,主要還是了解涼州的情況,為日后東進做準備。</p>
見他這么說,劉繼隆也將番和、嘉麟的情況道出,同時推測道:“我估計涼州五城的披甲番兵最少有七千人,其余的輕兵不低于三萬。”</p>
“涼州的乞利本是尚摩陵,他自會昌元年擔任涼州乞利本開始,便未曾參與河隴、河湟的爭斗,平日里頂多就是驅逐驅逐嗢末人?!?lt;/p>
“以末將所了解的涼州耕地情況,最少不低于五十萬畝?!?lt;/p>
“在過往十年時間里,涼州既然沒有經歷大的戰(zhàn)事,那存糧一定不會少,因此對于涼州五城只能強攻,不可圍城?!?lt;/p>
在了解了涼州的基本情況后,劉繼隆也大概知道了為什么歷史上張淮深會在打涼州打了那么多年。</p>
分裂的涼州能堅持那么多年,主要靠的就是境內的大量番人,以及儲備多年的糧草。</p>
這兩項加在一起,可以說是把地利與人和都湊足了,而天時對于守城一方來說并不算最重要的。</p>
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的情況下,以少打多還能將涼州打下來,也足以說明張淮深的水平。</p>
“你說的有道理,不過涼州兵力如此,強攻之下要想收復,恐怕難如登天……”</p>
張淮深沉聲回應劉繼隆的情報,劉繼隆聞言也頷首道:</p>
“我軍底蘊淺薄,若要開戰(zhàn),最起碼需要五千甲兵,所調動民夫更是不可少于兩萬?!?lt;/p>
“兩萬五千人,每個月的口糧便需要兩千余石,若是算上拉車的挽馬、耕牛,最少又是一千多石豆料?!?lt;/p>
“如果不能速戰(zhàn)速決,后續(xù)消耗的糧食還將更多,僅憑甘州恐怕拿不出那么多糧食?!?lt;/p>
“因此我的看法是盡可能的在山丹開辟荒田,同時提前兩年運輸糧食來山丹儲備?!?lt;/p>
“除此之外,軍事上率精騎侵擾涼州,盡可能削弱他們的輕兵和甲兵。”</p>
“如果能在野外消滅他們,那攻城時就能減少許多麻煩?!?lt;/p>
“我軍前幾次收復五州,主要得益于城內外軍民配合得當。”</p>
“如今涼州五城番人強而漢人弱,即便城內漢民有心殺敵,卻也不是四周番民的對手?!?lt;/p>
“唯有盡可能的削弱番民數量,才能為漢民創(chuàng)造機會?!?lt;/p>
長篇大論說完,劉繼隆便歇了一口氣,安靜等著張淮深給自己回復。</p>
張淮深沉思片刻,隨后才后知后覺的抬頭,一臉古怪道:“你說了半天,無非就是想讓我把鄯州漢人留在你這里,同時多運些糧食過來?!?lt;/p>
“額……”劉繼隆有些尷尬,但還是解釋道:</p>
“從張掖前往最近的番和城需要三百四十里,而從山丹前往番和城只需要二百里?!?lt;/p>
“平日里這一百四十里還不覺得有什么,可若到了戰(zhàn)事僵持的時候,這一百四十里便是民夫三四日的腳程?!?lt;/p>
“不說這三四日的腳程,單說民夫在這三四日所消耗的糧食也不是一個小數目?!?lt;/p>
“因此……其實……額……山丹是最好的選擇?!?lt;/p>
劉繼隆這番話是實事求是,張淮深也知道,但他心里總覺得自己被劉繼隆算計了。</p>
只是相比較自己吃癟,他更在意能否收復涼州,打通河西走廊。</p>
“罷了……”</p>
張淮深站了起來,對崔恕吩咐道:“尋間休息的院子給我?!?lt;/p>
話音落下,他再看向劉繼?。骸罢f好的一萬羊群我?guī)ё撸婑R和鄯州百姓就給你留下吧?!?lt;/p>
“今年秋收之后,若是各州皆是豐年,我會讓人運糧前來的?!?lt;/p>
“謝刺……”劉繼隆大喜過望,只是不等他感激,卻見張淮深打斷道:</p>
“別急著道謝,我也有要求?!?lt;/p>
“刺史請說?!眲⒗^隆拱手作揖,十分乖順。</p>
張淮深瞥了一眼他,末了才道:“明年這個時候,山丹的耕地和牧群若是沒有增長,你便自己負荊請罪,徒步走去張掖吧!”</p>
此話說罷,張淮深向外走去,崔恕連忙跟上帶路,劉繼隆則是拱手作揖,大聲感謝。</p>
“末將……定不辱命?。 ?lt;/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歸義非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并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