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章 大戰(zhàn)在即,歸義非唐,北城二千,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戰(zhàn)在即
“啪…啪…啪……”</p>
“砸輕一些,別把粟米砸飛了!”</p>
“哈哈,這么多粟米,日子越來越好了!”</p>
“這些秸稈和粟殼,都夠養(yǎng)幾萬只家禽了!”</p>
“養(yǎng)家禽!對!我長這么大還沒吃過自己養(yǎng)的家禽呢!”</p>
“我也是,哈哈……”</p>
山丹城外,熱火朝天。</p>
由于老天賞臉,八月中旬以來山丹就沒有降下一場雨水,這樣的氣候加快了城外作物的成熟。</p>
眼看作物成批變黃,本就擔心鄯州生變的劉繼隆不敢耽誤,連忙率領城中軍民開始了搶收工作。</p>
“別將,今年是一個豐年??!”</p>
站在南城門樓面前,馬成、耿明二人露出笑臉,都眼巴巴的看著不斷運入城內(nèi)的糧車。</p>
南城外、數(shù)百軍民忙碌收獲,成熟的作物在鐮刀的收割下,一片片倒下。</p>
“曬墊、脫粒機都準備好沒有,谷倉檢查清楚沒有?”</p>
劉繼隆臉上掛著笑臉,頭也不回的提出問題,站在角落的崔恕聞言上前回答:“都準備好了,別將所制作的脫粒機真是神了,比石碾好用了不知多少。”</p>
“對對對,還有那個河西犁,比起我們以前用的耕犁好用多了,等開春之后耕地也能方便許多!”</p>
見崔恕獻媚,馬成也連忙跟著吹噓起了劉繼隆的那些發(fā)明。</p>
對此,劉繼隆并沒有打斷他們,卻也沒有飄飄然。</p>
唐代的許多農(nóng)業(yè)工具比起明清時期,還是略微落后了不少。</p>
劉繼隆畢竟是農(nóng)村長大的,許多手動的農(nóng)業(yè)工具都在他記憶深處,到了需要的時候,他自然也就將其發(fā)明出來了。</p>
站在他的位置,還能看到不遠處丹水旁的一座巨大水車。</p>
那水車并非是大唐所能看到的水車,而是一座水轉翻車。</p>
這種水車的效率更高,是此時大唐所用的水車的三四倍。</p>
“老天賞臉,進入中秋以來沒有下雨,今年估計能收獲兩萬石粟米!”</p>
“希望吧……”</p>
聽著崔恕的話,劉繼隆臉上的笑容止不住。</p>
從清晨到黃昏,一車車的粟米被收割運入城內(nèi)。</p>
好在劉繼隆早就有了準備,將糧倉四周無人居住的院子都用圍墻圍進糧倉。</p>
饒是如此,這一座座院子改造的糧舍還是在糧食的不斷裝入中被填滿。</p>
“此院存糧五百六十五石,登記造冊?!?lt;/p>
“回直白,記好了?!?lt;/p>
“嗯,下一間……”</p>
天色已經(jīng)徹底黑了下來,糧倉的直白還在為存儲的糧食登記造冊,而劉繼隆也沒敢睡,坐在衙門等待今日糧食造冊結束。</p>
直到夜半(23點),崔恕才風塵仆仆的帶來了一本厚文冊。</p>
“別將,這是第一日的糧冊,共存入三千六百五十二石七斗三斤!”</p>
崔恕臉上的激動難以掩蓋,劉繼隆聞言更是連忙起身,上前接過文冊翻閱。</p>
“好!”他叫了聲好,緊接著看向崔?。?lt;/p>
“秸稈怎么處理的?”</p>
“按照您的吩咐,先運往城中馬場儲備,直到儲滿十萬石再交給百姓用來養(yǎng)家禽?!?lt;/p>
崔恕回應著,同時繼續(xù)說道:“按照今天的速度來看,再過四天就能把粟米都收割了,剩下的豆、麻等作物,應該能趕在月中前收獲好。”</p>
“嗯,辛苦你了?!眲⒗^隆松了一口氣,同時看向廳堂外的天色。</p>
明月高掛,萬里無云的天色似乎在預示著明日也將是一個好天氣。</p>
“別將,您也該休息了。”</p>
崔恕看著劉繼隆還沒有去休息的模樣,不免勸解了起來。</p>
劉繼隆點了點頭,交代一番后,便在兩名兵卒的護衛(wèi)下,徒步走回了自己的院子。</p>
在走出衙門時,不遠處的民舍里也傳來了說笑的聲音。</p>
這樣的情況不止是一處,而是家家戶戶都依稀傳出了說笑聲。</p>
按照劉繼隆的政策,先把糧倉填滿計數(shù),然后再按照每畝田的收成,按半數(shù)分給擁田的農(nóng)戶。</p>
至于那些純粹的牧戶,則是由衙門發(fā)放口糧,而他們只管幫衙門放牧就行。</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歸義非唐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并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