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章丈夫之志,暮漢昭唐,周府,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丈夫之志
在東漢時期,因紙張、印刷術未普及,相應的經學故事難被世人所知。</p>
張遼雖出身于邊疆豪強家庭,但因從小處于戰(zhàn)亂沖突,格外著重重武。經學或許有接觸,但更多是粗知。</p>
張虞整理話語,說道:“春秋之時,魯國有法,魯人為奴妾于外,有人能贖之者,國賜錢帛于下。子貢贖魯人而歸,國欲賜錢糧于子貢,然子貢不取其金?!?lt;/p>
“子聞此事,問責子貢,言子貢不受錢,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其因為何?乃子貢不受金,后人必將以受金為恥矣!”</p>
張虞語氣微沉,勸道:“君冒兵戈之險,赴水火之間,如不得重賞,往后如有人失馬,安有壯士隨行相助?今君愿行子貢之所為,然望文遠念及諸子,體諒虞之誠意,收下此禮!”</p>
子貢贖人而不受國家賞賜之事,從道德層面上看,損己而利人,看似非常高尚。但實際卻因子貢不受賞賜,變向破壞了這項贖買制度。</p>
魯國在制定贖人制度時,本意是想從利益層面驅動,讓魯人因利而贖買國人歸國。但子貢不受賞賜,實際是在用道德去摧毀基于利益而設計的制度。</p>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子貢那么有錢,更不像子貢有那么高的道德。在這件事后,子貢在眾人的傳頌下會成為新的標桿,但對后來人而言,因付出的經濟成本太高,將會勸退一些因利而贖人的魯人。</p>
今張虞用子貢贖人之事,先為張遼抬了下高帽,表明其非貪財之人,而后利用大義規(guī)勸,給予臺階與體面,為張遼尋得收下厚禮的理由。</p>
一番言語下來,張遼心里有種說不出感覺,似乎他不收下馬匹,將有罪于世人。不過張遼非愚笨之人,他自是明白這是張虞讓他收禮所尋的借口。</p>
若說之前的膽識過人、箭術精湛算是張遼對張虞的初有印象,那么雙方深入接觸下來,張虞豪邁大方的性格,如沐春風待人,則是張遼對其深層次的感覺。</p>
張遼猶豫少許,念及張虞不似作偽的表情,以及有意交好的念頭,說道:“遼功薄德淺,不敢受六馬之禮。今思兄之所言,遼分四馬足矣!”</p>
張虞拍著張遼的肩膀,豪氣說道:“我朔方良家子不拘此小節(jié),今日奪回駿馬雖喜,但我更喜結交文遠!”</p>
前世創(chuàng)業(yè),有貴人曾指點張虞,言人偏好占便宜,故而有時候不吃虧成不了事。</p>
張虞得遇貴人指點,其言有時不吃虧成不了事。今欲想讓張遼親和自己,張虞需要吃點虧。畢竟吃一時之虧,才有后續(xù)長久之利。</p>
當然了,張虞從情感上也欣賞張遼,若無張遼冒險相助,奪回馬匹恐會更難上一些。</p>
“以水代酒,請!”</p>
“請!”</p>
二人相視而笑,共舉水囊而飲。</p>
休息片刻之后,張虞、張遼二人帶著十匹駿馬,以及一名胡人得興而歸。</p>
行走了約半里路,便遇見來尋張虞行蹤的張楊、酈素衣等十名騎士。</p>
“兄長!”</p>
見到張虞行蹤,酈素衣甚是雀躍,揚鞭招手,催馬行至其跟前。</p>
湊近之后,酈素衣用馬鞭指著之前被奪回去的駿馬,驚訝問道:“馬回來了?”</p>
張虞故意逗弄酈素衣,笑道:“胡女見為兄俊秀,心生愛慕,故送還馬匹與我。”</p>
酈素衣朝張虞皺了下鼻子,說道:“盡在耍我,定是偷偷把馬搶回來了!”</p>
張楊徐按韁繩上前,笑道:“濟安果有膽略,竟敢單騎追擊,奪回所盜之馬,看來我與素衣倒是白走一趟?!?lt;/p>
說著,張楊打量張虞上下,關切問道:“可有受傷?”</p>
“未有!”</p>
張虞將張遼引薦與叔父張楊,笑道:“叔父,此為張君文遠,雁門郡吏。今能奪回所盜之馬,皆賴文遠指引道路,鼎力相助?!?lt;/p>
“有勞文遠相助!”</p>
見到長輩,張遼態(tài)度謙虛,說道:“舉手之勞,不敢言有大功。”</p>
張楊持鞭拱手,笑道:“今天色已晚,文遠不如先至參合堡歇腳,容張氏盡主賓之誼。”</p>
“這~”</p>
張遼有些不好意思,看了眼張虞。</p>
“附近少有漢人居住,文遠可先至寒舍暫歇一晚。”張虞說道。</p>
“多謝張君了,容遼叨嘮一夜?!睆堖|道。</p>
雙方人馬匯合,眾人同朝著參合堡而去。</p>
不過張虞身側因有了酈素衣,耳邊頓時熱鬧起來。張遼本與張虞多聊聊,但見酈素衣一副不開心的樣子,識趣地離開。</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暮漢昭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周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府并收藏暮漢昭唐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