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沈陽援兵,明末遼東從軍行,遼鷹,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熊廷弼來叆陽期間,楊林也把蘇赫巴魯和莫日根的事說了。得到了可將他們提升為把總的答復。而任命的文書要等他回到沈陽后再發(fā)過來。所以士卒們還是以原先的稱呼叫他們。</p>
“哦?”楊林一皺眉。熊廷弼走時說了,為加強叆陽防御力量,會從經略標營中調一部分人馬給他指揮。不過身后跟著大群百姓是怎么回事?他們不知道叆陽隨時都會打仗嗎,這個時候來不是添亂嗎?</p>
“你去找孫廣孫書吏,讓他火速安排人手在城外搭建草棚和粥棚,準備接納這些百姓。另外再告訴蘇赫巴魯,讓他接觸上對方核實他們的身份和目的。如是經略標營的就為他們引路!”</p>
“遵命!”斥候一抱拳,轉身打馬離開。</p>
楊林又對張魁武等人道:“我們也速速回城,不管來的是誰都不能疏忽大意!”</p>
“諾!”眾人回應一聲,紛紛打馬跟在楊林身后奔向叆陽。</p>
下午時分,蘇赫巴魯再次傳來消息,證實這支隊伍就是沈陽經略標營的官兵,奉遼東經略熊大人的命令增援叆陽。按照行軍速度將于次日到達。</p>
果然在第二天上午,經略標營的隊伍出現(xiàn)在城下。只見隊前是騎兵開路,后面跟著步兵和輜重車輛。最后跟著許多衣衫襤褸的百姓。早在城外等候的楊林率張祝、張魁武等人上前迎接。</p>
只見經略標營的官兵多為步兵,少數(shù)為騎兵。著鴛鴦戰(zhàn)襖和笠形盔,其中火槍兵占了總人數(shù)的四成左右。行進間行伍有序步伐一致,無人顧盼喧嘩。可見也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p>
經略標營的總兵力在五千左右,是熊廷弼的直屬部伍。歷史上明軍在廣寧之戰(zhàn)失利后,就是這支隊伍護送十數(shù)萬百姓撤向山海關。而這支隊伍最后的結局在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估計避免不了遣散、整編、覆滅和投敵這幾種結局。</p>
看到楊林等人上前迎接,一名年約五十多歲的文官打馬奔出隊伍,上前大聲問道:“請問那位是叆陽備御楊林?我奉遼東經略熊廷弼熊大人之命來此增援!”</p>
楊林忙抱拳施禮道:“在下就是叆陽備御楊林,敢問大人尊姓大名?”</p>
中年文官聞言翻身下馬,回禮后道:“本官張春,現(xiàn)任遼東蓋州兵備道,率經略標營一千人馬增援叆陽。經略大人讓我轉交給你一封信,同時還有這些公文也一并轉交給你?!?lt;/p>
楊林知道張春這個人,他是陜西渭南人,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舉,除了施政能力較為突出外,軍事才能也較為出眾。崇禎四年,他與總兵吳襄、宋緯率軍四萬增援錦州,于大凌河遭遇后金軍,揮軍殺敵前鋒副都統(tǒng)和備御。</p>
后在吳襄等人率先敗逃的情況下,他收集潰軍立營反擊,殺敵軍佐領以下十幾位大小官員,最后寡不敵眾戰(zhàn)敗被俘?;侍珮O愛其才能,多次勸降未果。便將其囚于沈陽十余年,至死未降。</p>
“張大人,晚輩早就聽聞過您的大名。今日一見真是相貌堂堂、滿身正氣,幸會幸會!”楊林對于這樣的人是極為敬佩的,接過信件和公文后再次抱拳施禮。</p>
“楊備御,你太客氣了。敝人不過是一介布衣,承蒙陛下和朝廷垂青,以舉人之身位居要職。至今毫無政績建樹,實在是慚愧得很!”張春沒有官架子,說話的語氣也是很直白誠懇。</p>
楊林則笑道:“大人您太謙虛了。經略大人能派您來,就說明您頗有才能。”</p>
張春聞言不置可否,指著楊林手中的信道:“經略大人說里面有些事要你早些知道才好,你還是先看信吧?!?lt;/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明末遼東從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遼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遼鷹并收藏明末遼東從軍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