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從天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8章 同盟分裂,董卓頻頻遣使,我在三國騎砍無雙,劍從天降,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盟分裂,董卓頻頻遣使
同盟分裂,董卓頻頻遣使</p>
文聘,字仲業(yè),南陽宛人。</p></p>
若是歷史不出岔子,他在未來成為荊州牧劉表的大將,而后與婁圭一樣,兩人一先一后的歸屬曹操,坐鎮(zhèn)江夏。</p></p>
不但在與關羽的戰(zhàn)斗中不落下風,屢立戰(zhàn)功,更是多次大破吳軍,威震敵國,刷到了拜將封侯的功勛。</p></p>
而現(xiàn)在的文聘正在南陽老家剛剛嶄露頭角,以勇猛善戰(zhàn)聞名于當地。</p></p>
不過這些事情對于初來乍到的張諮來說顯然可說是未解鎖情報。</p></p>
只是因為兩位謀士的舉薦,他才派出文聘為此次南陽軍主帥,負責率領大軍前往伊闕,執(zhí)行他們制定的計劃。</p></p>
而在軍營中的文聘得到軍令后自然是極為重視,迅速整頓兵馬,點起五千大軍,拔營出征。</p></p>
至此,南陽太守張諮成為了這天下間第一個“響應?”號召,向戰(zhàn)場進發(fā)的諸侯隊伍。</p></p>
而這個近在咫尺的諸侯表現(xiàn)都這么糾結,其他各地對蘇曜的號召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多以口頭聲援為主,出兵會盟方面是猶猶豫豫,一副觀望的局勢的模樣。</p></p>
尤其是緊隨著蘇盧兩人的討董檄文后,袁紹也在河內發(fā)布了會盟令后,事情就變得更是有些微妙了。</p></p>
諸侯們幾乎是黃河南北分界。</p></p>
河北之地的諸侯,在袁紹和逢紀等人的干擾和運作下多響應河內方面的號召。</p></p>
而河南之地則表現(xiàn)的比較分裂。</p></p>
除后將軍袁術、東郡太守曹操、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袁紹的關系者響應其召喚外,很多人都選擇了蘇曜這一邊。</p></p>
除了那個暗通款曲的南陽太守外,這些人還包括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穎川太守李旻、廣陵太守張超等人。</p></p>
這一下關東討董聯(lián)軍陣容比歷史上的十八路諸侯人數多了許多,但陣營上卻又有分屬兩人,形成了一種分外微妙的關系。</p></p>
兩方討董勢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加錯,各有分屬,都為了同一個目的,互為盟友,卻打著兩面旗幟。</p></p>
沒人知道他們最后會發(fā)展成什么樣子。</p></p>
不過在這些諸侯群雄并起,蜂擁響應開始實質性的行動之前,最先進入下一回合的則是董卓。</p></p>
此時的他剛剛得到南陽太守出兵以及袁紹也發(fā)起會盟倡議的消息,頓時連打兩張手牌。</p></p>
其一自然是派出朝廷特使,前往各地,說服當地諸侯,不要聽信讒言,與造反派為伍,對抗朝廷。</p></p>
其二便是把準備妥當的李肅派了出去,名義上繼續(xù)招安蘇曜,實際上則是收買呂布。</p></p>
他必須要趕在蘇曜得知袁紹那邊的動作之前進行這一步計策,否則形勢變化,那姓呂的見風使舵不上當怕就要糟了。</p></p>
于是乎得令的李肅便帶著董卓的重禮,快馬加鞭地趕赴伊闕關。</p></p>
這也難怪,他已經是董卓派去的第四波特使了。</p></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我在三國騎砍無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劍從天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劍從天降并收藏我在三國騎砍無雙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