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箭十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章 計劃開海,發(fā)生在長途客車上的罪惡,借箭十萬,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計劃開海
開海兩個字回蕩在東長房之上,對于整個大明朝來說,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能影響整個國家的大業(yè),在場的臣子誰都沒有說話,準確說誰都不敢說。</p>
禁海令是明初制定的國策,原因有很多,隔絕外敵入侵,防止內部擾亂,還有加強朝廷集權,恢復農耕。</p>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當時沿海的倭患非常嚴重,而當時的大明只占據(jù)半壁江山,統(tǒng)一中原才是首要大事,壓根就沒精力去管那些不成氣候的海盜,倭寇。</p>
為了減少損失,老爺子設立沿海衛(wèi)所抵御海盜倭寇,為了斷絕這些海賊的補給,直接下達禁海令,除朝貢外,寸板不許下海,嚴禁民間私自進行海上貿易。</p>
元末明初,整個華夏大地戰(zhàn)亂四起,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流失,百姓餓死無數(shù)。</p>
大明開國后的那幾年,一年的稅收只有二百多萬兩,可見當時的人口和土地缺到了何種地步。</p>
面對建立不久且一窮二白的天下,首要的任務就是安定百姓,恢復生產,而不是去開海發(fā)展什么貿易。</p>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飽肚子才能治國平天下,農業(yè)才是中原王朝的根本,只有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才能養(yǎng)活天下人。</p>
打擊走私和倭寇,引領百姓轉向農業(yè)經濟,但實際上,實施海禁之后,不僅部分百姓賴以謀生的出路斷了,對于海上盜賊的影響也不是很大。</p>
而且海禁政策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保護了沿海地區(qū)免受倭寇侵擾,也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及財產安全。</p>
歸根結底,大明還是以農耕立國,按照當時國家的情況來說,海禁不見得是完全錯誤的政策,算是有利有弊吧。</p>
隨著大明歷經三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土地幾乎全部復耕,甚至還開墾出來不少荒地,遠超前元。</p>
其實也沒什么可比性,大明以農業(yè)立國,而元朝卻是以牧畜為主。</p>
如今國家徹底穩(wěn)定了,農耕也恢復的差不多了,如果再實行海禁,那絕對是極大的錯誤。</p>
海外這么多地方,這么多好東西,不去搶……不去進行友好的貿易真是白瞎了造這么多戰(zhàn)艦。</p>
總不能扔在海里,用洪武大炮炸魚吧!</p>
朱雄英推開眼前的碗筷,正色道:“如今倭國已滅,海上再無倭寇作亂,朕覺得可以昭告天下,正式開海,開放沿海港口,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貿易,并和所有的國家建立完整的朝貢體系,諸位愛卿意下如何?”</p>
臣子們都在細細沉思開海的利弊,劉三吾開口說道:“陛下,海禁之令乃是大明開國之初由太上皇親自制定頒布,如今陛下要大舉開海,乃是違反祖制,請陛下三思!”</p>
朱雄英聽后并沒有生氣,耐心的說道:“海禁之事乃是因為當初國情所導致,朕剛才說了,現(xiàn)在不是洪武初年,如今國家內部安定,東南已無外敵,就連北方也安靜下來,若是繼續(xù)沿用洪武朝之策,難免太過守舊,不是什么好事!”</p>
劉三吾苦苦勸道:“陛下,祖訓制定,繼位之君必需遵從,若是陛下帶頭打破,后世之君必然效仿,如此下去,祖訓禮法形同虛設!”</p>
祖訓這東西,確實挺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開國皇帝教后世之君如何做一個好皇帝。</p>
老皇帝把一個好皇帝的標準全部寫在祖訓上,后面的皇帝直接照做就好。</p>
制定規(guī)律就是讓人遵守,不然還要祖訓做甚,朱雄英才是第二個皇帝,而且開國之君還沒駕崩,他就一意孤行要打破,這無疑會給后面的皇帝開了一個很壞的頭。</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發(fā)生在長途客車上的罪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借箭十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借箭十萬并收藏發(fā)生在長途客車上的罪惡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