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思量——恒審思量。此識以恒審思量為它的內(nèi)在的體性,也以恒審思量為它的外在的一種功能相貌,所以這個地方得到一個末那的名稱。這個地方可以看的出來,第七意識的了別性是非常單純的。</p>
前六識的功能很復雜它非常忙碌,前六識的境界它那個了別性,在廣泛的色聲香味觸法境界活動;第六意識更忙,第六意識還不但是在當下的所緣境,它還能夠去攀緣過去、思惟未來;這個第八識的了別性,它可也不單純,第八識你看它的功能,它有阿賴耶的功能,有異熟的功能,有一切種識的功能,阿陀那識的功能它有七種功能,它表現(xiàn)出七種功能。</p>
但是第七意識的功能非常單純,它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恒審思量。而且它的所緣境也非常單純,它什么境界都不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它一概不攀緣,它只是專一的相續(xù)的去攀緣第八識的明了性,對它產(chǎn)生一個單一的功能,就是恒審思量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不發(fā)揮。所以它是以恒審思量為內(nèi)在的體性,表現(xiàn)出來也是恒審思量。這樣的恒審思量,當然就產(chǎn)生了我執(zhí)和法執(zhí)的出現(xiàn)。</p>
好,我們看補充講表第九面,關于這一點,它的一個恒審思量的結(jié)果我們加以說明。附表第九是根據(jù)《成唯識論》的內(nèi)涵,把它扼要的加以提出來。這個第七意識,當然它這個恒審思量是所有心識染污的根源;這當中我們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的釋名。</p>
第七意識恒審思量的結(jié)果是產(chǎn)生了我執(zhí)和法執(zhí)。那什么是我執(zhí)和法執(zhí)呢?我們先把名稱先解釋一下。</p>
(一)釋名</p>
我——主宰,法——軌持</p>
「我」:先解釋我。這個“我”,主宰義。這個主宰唯識學講到兩層意思:第一個、它不為一切法所主宰。就是說,外在的因緣,不能干擾這個我。說你造了罪業(yè),這個我是不能改變;你造了善業(yè)我也不能改變;這個自我意識——這個「我」是不能被善業(yè)惡業(yè)所改變的,它恒常不變,不為一切法所主宰。第二點,這個主宰就是它能夠主宰一切法,能夠決定它的性質(zhì)。就是我的身心世界有病痛了,我的牙齒痛了,我自己要讓這個牙齒不痛,我有決定權,這個就是主宰義。</p>
「我執(zhí)」:當然這個主宰義,這個「我」要變成執(zhí)——要變成「我執(zhí)」,要加一個「常一」,要有一個恒常不變的體性。那怎么說呢,說我們一般人有點善業(yè),有點福報力現(xiàn)前的時候,我們在某一個時段,對某一個人,某一個事情的確有主宰性,大福報現(xiàn)前的時候我們對某一種境界有一點主宰性的,我們能夠決定這件事該怎么樣。但是當我們這樣的主宰性,認為是恒常不變的時候那就是我執(zhí)了,就是常一主宰,就是這種主宰性是不隨因緣變化的,那就是我愛執(zhí)。所以從“我”的體性,變成「我執(zhí)」,就是加一個常一,就是我執(zhí)。</p>
「法」:這個法就是軌持,一種軌范,而這種軌范它能夠保持不變,在某一個時空能夠保持不變。說這個地水火風這個地大,這個地大當然是一個堅性;比如說我們這墻壁,墻壁當然是堅固的,人走不過去;那么它這個墻壁,它能夠保持它這個堅固的體性,而且它也散發(fā)出一種堅固的一個相貌,有這個軌范能夠保持,那么這樣子就是一個法,當然這一切的色心的東西都是法。</p>
「法執(zhí)」:法執(zhí)這個地方啊,唯識學講的非常微細,唯識學講的這個我執(zhí),跟阿含經(jīng)、跟中觀的學派講是的差不多,這個我,當然捏造出來的一個遍計執(zhí)的我,那完全要消滅掉的;但是講這個緣起的諸法,那唯識學講的微細了。我們讀這個中觀,中觀的學派,對于法,他就是一概的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破除了,他破這個法執(zhí)是這樣子的破法,就是從緣生無自性,把一切法的自性給消滅掉了。但是唯識學修法空觀不是這樣子修,這一點我們要注意。這個法空觀,唯識學派他是怎么說呢?它說一切法是“不離開心識”,它這個法空觀是這樣子修的,萬法唯識。說什么是法執(zhí)呢?</p>
你認為這一念心以外有法,心外有法,這就是法執(zhí)!</p>
就是法離開了心有決定性,它有自主性。說這個墻壁的堅固,是離開了我們一念心識,有它的獨立的體性,離開心識而有體性。這怎么說呢?說我們一個人,我們心識散亂,我們墻壁走不過去;但是有禪定的人,他在禪定的心識當中修觀,他觀想這個墻壁是如夢如幻,這當然不是觀一次了,他數(shù)數(shù)的觀想;那么這個有禪定的心,那個寂靜的心識有堪能性,他觀久了以后就能夠從墻壁走過去了。這墻壁對這個心識,有禪定而且他修過觀的人來說,這個墻壁是如夢如幻。</p>
好,那么墻壁的體性現(xiàn)出了兩個體性:對我們來說是堅性,對他來說墻壁是如夢如幻,所以說這個法是依心而安立的;唯識學講?法空是說,法的軌范是由心所決定的,唯識學修法空觀是這樣修的。</p>
我們講這個戒律,當然小乘的戒律講業(yè)感緣起講的單純,我們研究菩薩戒就清楚;菩薩戒講這個殺,我們以這個殺生來說,說一個罪業(yè)的生起,有意樂、加行、究竟;要有意樂——殺心,為什么法是約心安立的呢?假設某甲他拿了一瓶毒藥放在桌上,他內(nèi)心當中所緣境是設定要殺某乙,這個毒藥他當時的克境,他鎖定的所緣境要對某乙起殺心的,結(jié)果某乙沒有來,某丙來了,某丙看到這個桌上有一瓶毒藥,他口渴就把這個毒藥當水喝掉,喝下去某丙就死掉了。</p>
那這個時候我們要判罪了,說某甲把毒藥放在這個桌上,他要殺某乙,結(jié)果某丙吃了死掉了,這個某甲得什么罪?從菩薩戒說某甲沒有得根本重罪,他不犯殺戒的根本,因為他這個罪業(yè)不成就——他沒有殺心,他當初這個毒藥他是克定要殺某乙的,他對某丙沒有殺心,這個頂多是過失致死而已;因為我對某丙沒有殺心,某丙吃了以后死掉了。但是他這個發(fā)動這個業(yè)的時候,當心的意樂是要殺某乙,所以說,雖然說他把某丙殺了,但是這個人的業(yè)不是很重的,沒有犯到根本所以業(yè)不能成就,他對這個某丙沒有意樂。他只有加行和究竟他沒有意樂,我對你沒有殺心。</p>
所以說,我們說這個法,你一定不能離開心;因為他的心情是這樣;所以我們說布施也是這樣。說你布施一百塊,我們這所有的佛學院三十幾個人都布施一百塊給佛陀,每一個人功德都不一樣。說,為什么同樣一個法則,我們都拿一百塊,同樣布施給同樣一個佛,這樣的一個軌范的一個因地,得果報會各式各樣不同呢?因為法是不離開心的,一個法到底它會發(fā)揮多大功能,是你當時因地的發(fā)心,法是由心的造作所決定的,這點我們要注意。</p>
唯識學修我空觀,這個地方是通于小乘的無常觀,無我觀,乃至于中觀的緣起性空觀,都可以;就是我空觀這一個地方,唯識學沒有特殊的發(fā)揮,但是法空觀這一點,唯識學講的更詳細了,發(fā)明的更詳細,這一點我們到時候要注意一下;那就不是像中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么單純,它講萬法唯識那講的更詳細了;這個是破所知障。</p>
(二)種類</p>
第二點,再看種類,這個我執(zhí)和法執(zhí)的種類有兩個:第一個是分別起的,第二個是俱生。分別就是依止邪教邪分別,我們接受了邪的教育,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我怎么樣,我怎么樣;說是“我思故我在”,說什么叫我呢,我自己有我自己的思想,由我的思想來決定我的生命的造作,我們從小就被這樣子教育;然后我們對這樣的教育加以分別,就產(chǎn)生了一個分別的我執(zhí)和法執(zhí)。俱生:就是不需要經(jīng)過邪教邪分別,它就任運生起的叫俱生,那更微細了。</p>
第一部分、分別</p>
能執(zhí)的是第六意識,所執(zhí)的是五取蘊相</p>
先看這個分別。分別當中,生起的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能執(zhí)的是第六意識,所執(zhí)的是五取蘊相,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分別起的主要是第六意識,它的執(zhí)取主要是對五蘊法而生起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p>
一、即蘊即我。</p>
(1)色法為我:這個五蘊相的執(zhí)取,剛開始最初的是對色法的執(zhí)?。徽f我們一個人完全沒有學習佛法,一般人的看法我們會認為色身就是我;說是我的思想是由大腦創(chuàng)造的,大腦這個結(jié)構越復雜,這個人的思想越復雜,他的觀察越復雜;說這個明了性是由色法所創(chuàng)造的,色法創(chuàng)造了心法;說你的父親很聰明,你的母親也很聰明,這個基因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聰明的一個心識出來,是這樣的看法。</p>
那么這樣的看法當然是很嚴重了,因為色法創(chuàng)造了心法,就以色法為自我;這個色法是老病死的,那么這個色法老病死了以后,當然它所創(chuàng)造的心法就人死如燈滅了;執(zhí)著色法是我的人就容易起斷滅見,他說我這個了別性就是這一生,我死了以后,我的心識就完全消失掉了,這個所謂的自我就完全毀滅掉了,所以說我只能活一次,我能夠把握的就只有這一生,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p>
當然這樣子的一個思想,就很容易讓一個人就及時行樂,因為沒有來生,生命的業(yè)力不能累積不能相續(xù),那皈依三寶,斷惡修善變成沒有意義。就造成一個人會容易及時行樂,雖然這一個人也不一定說是造罪也可能會造善,但是很難避免造罪業(yè),很難避免。他沒有因果的思想,他很可能會造罪業(yè),所以這個執(zhí)著色法為我的是非常危險。</p>
(2)執(zhí)受為我:再進一步就是受想行識為我,那是心法,比前面那更好了;說這個受是我,當然這個人多少有一點智慧,他能夠觀察我們這個色身是老病死的臭皮囊,但是這個老病死當中,有一個明了的功能叫受,感受;就是我得果報的時候,我跟快樂的境界接觸有快樂的感受;跟我不歡喜的境界接觸有痛苦的感受;哎,那個感受就是我,我在受用種種的境界,那個能受用的就是我,就是以這個受為我。</p>
(3)執(zhí)想為我:或者說想是我,我能夠做種種的取相分別,我可以把外在的境界,接觸了外境以后,心中安立很多的名言,把這個外在的境界轉(zhuǎn)成心中各式各樣的影相;那個把外境轉(zhuǎn)成心中影相的就是我。這種取相分別,這種施設名言的功能就是我,這個想就是我。</p>
(4)執(zhí)行為我:或者是行就是我,內(nèi)心當中有剎那剎那造作的功能,相續(xù)的造作遷流的功能,那就是我。</p>
(5)執(zhí)識為我:或者是識是我,這個執(zhí)著識為我的,這是微細了,那有一點禪定。因為前面的受想行是一個心所有法,它還是一個情緒的功能,這個八識的心王是一個非常微細的,第八識的異熟的功能,第七意識的思量,或者第六意識的了別,這個多數(shù)都是有禪定了,在禪定的心中,他沒有這種善惡的情緒,說是「迥脫根塵,靈光獨耀」,這個明了的靈光獨耀就是我,這個是執(zhí)著識是一個常一的我。</p>
以上這些叫「即蘊即我」,就著五蘊的法,而執(zhí)著為我,這是執(zhí)取五取蘊相的。</p>
二、離蘊即我</p>
其次,有一種叫離蘊即我,說離開了五蘊有一個我;這個勝論派說在生命當中有一個自性,這個自性它是不生不滅,不老病死,它能夠受用這個五取蘊相;五蘊法是生老病死的,自性這個我是不老病死的;舉一個例子說一個人居住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它破舊了,這個房子我不要了換一個新的房子,這個房子是有變化,但是里面的人是不變化,勝論派他提出的看法就是這樣;說是自性它去受用五取蘊,這個五取蘊相是所受用,自性是能受用,五取蘊相是老病死的,但是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就是離開了五蘊有一個我。</p>
當然這件事情佛弟子是不同意的,佛弟子就提出一個質(zhì)疑說那你這個自性是什么相貌呢?請你說明。當然他就講不出來,他講出任何一個相貌都離不開色受想行識;因為佛陀只講生命的元素是五蘊,佛陀沒有說六蘊,佛陀沒有講色受想行識我,沒有提出這個我,只是五蘊;他講出任何一個相貌一定收攝于五蘊法里面,所以這個地方當然是他自己捏造出來的。</p>
這個是講分別起的,第六意識對于五取蘊相所生的一個我愛執(zhí),或者即蘊即我或者離蘊即我;當然這個行相非常粗顯,也是有間斷的,因為第六意識有間斷,所以這個我愛執(zhí)也就有間斷。</p>
第二部分、俱生</p>
這個俱生的有兩類:第一個是發(fā)生在第六識,一個是發(fā)生在第七識。</p>
這個第六意識俱生的,能執(zhí)的是第六意識,所執(zhí)的也是五取蘊;這個所執(zhí)五取蘊的俱生的當然不需要分別了;比如說他在這個四禪四空時候,雖然在禪定當中他也能夠施設名言去分別種種境界;但是他也可能入無分別住,把所有的分別都停下來,完全受用這種明了寂靜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第六意識沒有分別,但是它也會生起我愛執(zhí),這個我愛執(zhí)沒有經(jīng)過分別。他在寂靜的心中他認為我很寂靜,是誰在寂靜呢?有一個我,那個明了心識就是我,現(xiàn)在那個我很寂靜哦,欸,這個就是我執(zhí);而這個時候這個禪定的人,他沒有動任何的名言分別,那表示這個是俱生的,它不需要分別就會產(chǎn)生我愛執(zhí),那是非常微細的,非常微細。當然它發(fā)生在第六意識,也就是行相粗顯有間斷。因為第六意識的行相是粗顯的,這粗顯相對第七意識來說的,而且是有間斷。</p>
“俱生,能執(zhí)第七識,所執(zhí)第八見分。行相微細,無間斷”。</p>
俱生的話,就是能執(zhí)的是第七意識,所執(zhí)的第八識見分,行相微細,無有間斷。第七意識的我愛執(zhí),它不對五取蘊相的,我們剛剛講過,第七意識是“依彼轉(zhuǎn),緣彼”,第七意識它只對第八識的見分有興趣,它攀緣第八識的見分認為是我。</p>
所以這個無想定的人天,他前六識都不活動完全在一個無想的狀態(tài),但是他那個很深很深的那個了別心識當中,他也是有一個我愛執(zhí),「我在無想當中」,那這個就是俱生了,非常微細,心中還是有一個我相。那個剎那生,剎那滅的第七第八識當中,他也是認為有一個我相,現(xiàn)在安住在無想的境界,那這是俱生而起。</p>
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大方向是發(fā)生在兩個心識,一個是第六意識,一個第七意識,不過根本上是第七意識,還是第七意識。這個第六意識的染污是受第七意識的影響,因為第六意識以第七意識為根,第六意識的了別依止第七意識生起的,所以第七意識這個根有問題,就把前六識染污了;所以追根究底是第七意識,但是它落實在整個粗顯的分別,那是第六意識表現(xiàn)出來,是事實。</p>
所以這個我愛執(zhí)是從粗的角度是第六意識對五取蘊相的我愛執(zhí);那微細來說呢,第七意識對第八見分的我愛執(zhí),那微細了。這個是講到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的種類,有分別起和俱生兩種,有沒有問題。</p>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