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卷《唯識三十頌直解》,唯識三十頌,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愚癡在《俱舍論》上說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就是有謗法的因緣,就是我們前生或者今生,有人在演說佛法,您內(nèi)心當(dāng)中以瞋心來毀謗,您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或者您說您們這些講經(jīng)的法師,都只是在文字相上認識而已,毀謗法的流通,這是謗法的因緣,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您過去有賣酒或***的因緣,您把酒跟毒藥賣給別人,這也會使令您有愚癡的因緣。就《俱舍論》講到這兩個,兩個因緣使令一個人愚癡。這愚癡當(dāng)然要多懺悔,有些人他聽聞佛法一聽就明白,有些人法師講了很久很久,他還是聽不懂,這就是您有障礙。有障礙沒關(guān)系,一切法因緣生,我們真實的懺悔,我們可能有謗法的因緣,或者是有***的因緣,我們真實的懺悔,一方面多聽聞佛法,如理思維,它會改變。這是第三個,“癡”。第四個是:</p>
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yè)。</p>
這個慢是恃己于他,這個己當(dāng)然是指您自己有功德,仗恃自己的功德或者您是持戒莊嚴,或者您福報廣大,您這個人福報大,很多居士供養(yǎng)您?;蛘呤悄N姓高貴,種姓高貴是過去的名詞,以現(xiàn)在話就是您學(xué)歷很高…等等,總之,這個慢心的人就是:您自己有功德,對于其他的有情,您生起高舉,在一切的有情當(dāng)中,您把自己提高了。這個時候,“能障不慢,生苦為業(yè)”。障礙不慢的善根,引生種種的苦惱,因為您的高慢,高慢了以后很難接受別人的勸諫,您的過失不能改,結(jié)果受害的還是自己,您自己造業(yè),您自己要去承擔(dān)果報的,所以您一直苦惱。</p>
這個慢心我們在對治的時候也要小心,因為慢和貪瞋的煩惱不一樣,貪瞋的煩惱是粗重的,這個慢是很微細的,乃至于能入禪定的人都有慢心,這個慢不障礙禪定,貪瞋煩惱都還障礙禪定。這個慢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有功德才慢的,所以初學(xué)者不容易生起慢,因為初學(xué)者他來到三寶境界,多分都是沒有什么資糧,剛開始都是在世間上放逸,受到苦惱了,來到三寶的境界。剛開始初學(xué)者他自卑感很重,沒什么慢心,這個慢心都是老參,因為他有功德他才會慢,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這個慢心的過失。</p>
中國古人講一句話說:“謙受益、滿招損”。就是說當(dāng)您慢的時候,表示您的功德開始在折損,如果您站在謙卑的地位,您的功德是不斷在增長。中國文化當(dāng)中,易經(jīng)是引導(dǎo)人趨吉避兇的。它講到兩個重點,第一個:“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就是您要趨吉避兇,您要離苦得樂,第一個您要斷惡修善;第二個就是要您謙,“謙受益、滿招損”;所以易經(jīng)我們可以依兩句話來總持,就這兩句話,第一個:“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第二句話就是“謙受益、滿招損”,這兩句話總持易經(jīng)的所有要義,所以我們的慢心的確是要對治。</p>
對治慢,從對治的角度來說,就是因為他的身體是“恃己于他”,您仗持您的功德,但是如果我們理性一點觀察,其實我們有功德,我們還有很多的過失。如果我們一個人冷靜的想一想,我們的身口意還有很多很多的過失。您為什么會生起慢呢?因為您都沒有想到您的過失,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像印光大師所說的:“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觀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就是說我們經(jīng)常想到自己很多的過失,您不敢生起慢心,您經(jīng)常想到別人很多功德,您會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所不足呀!自己還差很多,這是一個方法,當(dāng)然,這個也不能想的太厲害,太厲害就變成自卑感。</p>
所以說,對治法門還是要有根本法門。修無我觀是最好的,這個無我觀就是說,不管您功德再大,總之,在整個五蘊身心當(dāng)中沒有一個我。沒有我,您就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沒有對立就沒有高舉,所以您功德再大,您不容易起慢。那當(dāng)然是最根本的方法,修無我觀是最根本的方法。在對治上,您可以多思維自己的過失,這個很容易就可以思維的出來,也可以對治慢。第五個:</p>
疑。于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yè)。</p>
這個疑惑對于諦理、或者是因果的諦理、或者是空性的諦理,猶豫不決。猶豫不決不是說完全不相信,他是猶豫,是說這個生命真的是有軌則嗎?善業(yè)真的會招感可樂果報,罪業(yè)招感不可樂果報是真的嗎?他沒有說完全否定,但是他也沒有完全的相信,就是猶豫。這樣子的過失,“能障不疑,善品為業(yè)”,障礙我們這個不疑的善根跟種種善業(yè)的生起。</p>
這個疑惑,在天臺智者大師的《小止觀》講到有三個疑惑:</p>
第一個是疑法,對于我們所修的法門產(chǎn)生疑惑。譬如凈土法門,它的修行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當(dāng)然,它的憶念是信愿持名,他一定要以信心來憶念,所以您一開始在修本尊相應(yīng),您要先思維名號的功德。如果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疑惑,我們會認為說這一句佛號,這么短的一個聲音,它就能夠使令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是嗎?它就能夠在我臨命終的時后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嗎?這個時候?qū)γ柕墓Φ律鹨苫蟆煞?!?dāng)然這個疑惑就有障礙了,就生起障礙,第一個是疑法。</p>
第二個是疑師,對于你的師長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您懷疑您的師長真正能夠引導(dǎo)您修學(xué)佛法,你對于他引導(dǎo)你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我們?nèi)绻巧L在正法時代,這個懷疑就比較少,因為在正法時代依止的善知識都是圣人,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大菩薩,文殊菩薩或普賢菩薩,他們的身口意是完全清凈的。末法時代的善知識就有問題了,這大部分都是凡夫,大部分都是凡夫,他有某一種功德,但是他也有一些過失。他身口意的過失散發(fā)出來的時候,我們凡夫的眼睛一看到就有障礙了,就開始疑惑了,這怎么辦呢?</p>
智者大師說:您應(yīng)該思維一件事,就是說,說您是一個貧窮的人您要取寶,但是這個寶它不是放在干凈的地方,它是放在垃圾堆里面,垃圾堆當(dāng)然有臭穢,但是您為了取寶的緣故,您要忍受這個臭穢。正法時代的寶都放在干凈的地方,這個善知識他身口意清凈,但是末法時代的善知識多數(shù)都有問題,他有一點過失所以您要包容,您才能夠得到進步,得到善知識的教化。</p>
這一點我們應(yīng)該有一個體會,就是我們中國的佛教,很重視厚道,也受中國文化影響,這個師師相承主要是厚道、敦厚。我們看有些人他出家以后,很容易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教化,他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優(yōu)點,善知識這幾十年修行的經(jīng)驗,馬上就傳承到他的心中,他藉著這些基礎(chǔ),再去用功得到很大的加持,避免很多錯誤的冤枉路;有些人出家以后他很奇怪,他很難接受善知識的加持,他一定要自己摸索,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有一點小小的體驗。但是時間已經(jīng)空過了幾十年,他要是想:早知道我知道幾十年前是這樣的經(jīng)驗,這樣的方法不是很好嗎?為什么呢?善知識本身是平等的,就是您自己一個人真的是對善知識不要苛薄,經(jīng)常持有敦厚的心情對我們有好處。善知識雖然不圓滿,但是起碼您能夠得到他的功德,他過失的這一面我們就不提了,至少他有某一部份的功德,您得到這一部份的加持。</p>
關(guān)鍵點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夠厚道、夠敦厚?能夠包容善知識的過失。</p>
當(dāng)然這個地方,廣論也有揀別,這個善知識的過失不能太嚴重。第一個,他不能有邪見,邪知邪見生起的時候,這個善知識您就要離開。第二個是他犯四根本重罪的時候您要離開他。所以廣論,對善知識提出很多的要求,但是他最后說在末法時代,只要持戒清凈、具足正見,這個善知識就可以依止了。第一個他戒行清凈,第二個他有正見,他能夠開導(dǎo)您正法,雖然他沒有禪定、他也沒有成就圣道,他的心思還是散亂,但是他就有資格引導(dǎo)您,他就可以把他的經(jīng)驗傳授給您,這個善知識就值得我們長時間的依止,這個是講到疑師。</p>
第三個疑自,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有些人是這樣,對自己說:我是業(yè)障凡夫、我怎么敢?guī)I(yè)往生呢?當(dāng)然這東西,我們就應(yīng)該從緣起性空的角度說,從我們這一念心本身就受熏,就是說您不斷的用什么法熏習(xí),您的身心就會不斷的變化,不思議心,它就會不思議變。您過去的業(yè)障深重是因為您用染法去熏習(xí),您現(xiàn)在用清凈的法來熏習(xí),您自然就會改變。所以對自己這一念心的能力不要懷疑,因為它是無自性的,這個是講到疑惑的三個相貌:“疑師”、“疑法”、“疑自”。第六個:</p>
不正見。于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yè)。</p>
這個不正見,當(dāng)然剛開始它一定是愚癡,它一定是對諦理的迷暗,但是迷暗他卻沒有去依止善知識,來作正確的引導(dǎo)。他自己依止自己的妄想去顛倒推求,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推求,他也產(chǎn)生一種智慧,但是他這智慧是一種染慧,一個染污顛倒的智慧為它的體性?!澳苷仙埔?、招苦為業(yè)”,當(dāng)然您這種錯誤的知見,就會引生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當(dāng)然是給我們痛苦的果報——招苦。</p>
前面的煩惱叫做五鈍使,不正見叫五利使。就是說前面的煩惱所造的罪業(yè),它的過失相對來說是比較輕的,它使令我們墮落的力量是比較鈍,而不正見所帶動的業(yè)是比較勐利的,對墮落是比較勐利的叫五利使。我們也把不正見簡單的解釋一下,因為這也是很大的過失。</p>
不正見有五個不正見,第一個是“薩伽耶見”?!八_伽耶”翻成中文叫“積聚”,這個積聚主要是就著五蘊當(dāng)中執(zhí)著有一個我,又叫“身見”、又叫“我見”,但是我們一般叫薩伽耶見,事實上就是身見跟我見。這個“薩伽耶見”跟“補特伽羅我見”不一樣。補特伽羅是數(shù)取趣,是說流轉(zhuǎn)的當(dāng)中有一個我,那是約著一個執(zhí)識的,就是相對的前生,您認為這個生命的變化當(dāng)中執(zhí)著有一個我,這個是補特伽羅我見;而薩伽耶見是約著今生,是橫向的、是單單用今生,您就著今生的五蘊當(dāng)中執(zhí)著有一個我,這個是不太一樣的。當(dāng)然您在修我空觀的時候都一樣,您在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觀察五蘊無我,您也可以破薩伽耶見,也可以破補特伽羅我見,不過這兩個名詞安立不一樣而已。第一個是薩伽耶見,就是我見,當(dāng)然這是總相,所有的邪見都跟這個有關(guān)系。</p>
第二個是“邊見”,這個邊執(zhí)見有兩個,一個是斷見、一個是常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如燈滅,斷滅就是生命只有今生,所以就及時行樂了,這叫斷見。常見就是說我今生是個人,不管我造罪業(yè)、造善業(yè),我下輩子還是個人,二十年后還是一條好漢,這個是常見。人死為人,雞死了以后就繼續(xù)做雞,這個就是常見。這個叫邊見,斷、常二見。</p>
第三個叫“見取見”,見取見是說,“非果計果”,就是說色界跟無色界的禪定,那個明了的心性當(dāng)中不是涅槃,但是您認為那就是一個涅槃的境界了,這個就是見取見,它不是真實的果,但是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果。</p>
第四個是“戒禁取見”,這個禁是禁止的禁,這是“非因計因”,說外道看到牛死后升天就持牛戒,或者狗死后升天就持狗戒。這個牛的行為跟狗的行為不是生天的因,但是他認為這是得到安樂的因。不過,這個戒禁取見主要是外道的邪戒,我們對佛陀的正法的戒法的執(zhí)著,這個不落入邪見的,這個戒禁取見是外道的邪戒。我們對于外道的邪戒,這種五蘊苦行的執(zhí)著,這個就是戒禁取見所收攝的。而佛陀的戒法那是別解脫呀!就算您執(zhí)著,起碼是能夠升到天上得到好名聲的,還是離苦得樂的因。</p>
第五“邪見”,這個邪見是“撥無因果”,說是外道修禪定,這禪定當(dāng)中產(chǎn)生神通,他看到一個大富長者一生修善,臨命終時生起瞋心,墮落到畜生道去了,他不知道這個因緣,他從禪定中出來就說:原來這世間上果然是沒有因果的,造善不能成就可樂果報,造罪業(yè)也不會成就不可樂果報。您看,我明明看到某一個大富長者造了很多善業(yè),臨終的時候墮落到畜生道去了。他沒有看到三世的因果,這個叫做邪見,撥無因果的法則。</p>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這五個邪見,前面四個叫增益的邪見,就是說這個東西本來沒有,您把它捏造出來,不管是身見、或者是邊見、或者是見取見,就是您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您自己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把它增益了、把它增加了。而撥無因果,是屬于減損見,就是因果法則本來是有的,您說它沒有,您把它減損了。所以,這兩個都沒有看到諸法實相。一個把諸法的相貌增加了,一個把諸法的相貌減損了,這個叫做不正見。</p>
這個《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生起煩惱造罪業(yè),過失比較輕,為什么呢?因為您有慚愧心。您雖然有貪瞋的煩惱在活動,但是您自己知道這樣不好,這慚愧本身它就是在折損罪業(yè)。您依止邪見,在造罪業(yè)時是完全無慚無愧的,是盡情無障礙的在造罪業(yè),那這過失力量就特別的勐利。</p>
所以為什么這根本煩惱有十個,前面是五鈍使,就是煩惱本身還有正見,它還有慚愧心,還有信心,對三寶還有信心。還有慚愧心,在造罪業(yè)的同時,信心跟慚愧它就像車子踩了剎車,有折損罪業(yè)的力量,您還是皈依三寶、還是有慚有愧、您內(nèi)心當(dāng)中還是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而這個邪見,外道在造罪業(yè)就不得了,他完全沒有慚愧心,所以這樣子的墮落就特別的勐利了,是這樣子的差別,這個是講到根本煩惱的十個內(nèi)涵。</p>
第一個問題:</p>
請問法師:“本性住種是法爾而有,《瑜伽師地論》上說:有情有五種種性的差別,若沒有因緣是如何生起的?若只有菩薩及不定種性的有情能夠成佛,那么其馀三種有情,后來熏習(xí)佛法,這種子會變成什么?”</p>
第二個問題:</p>
問:“這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角度,應(yīng)該如何融通?”</p>
答:“《唯識學(xué)》確實是安立了本性住種,的確是有這個情況。它認為我們內(nèi)心的功能,我們每一個明了心性的功能,有后天熏習(xí)而有的,也有是法爾本具的叫本性住種,一個叫習(xí)所成種;這個本性住種,《唯識學(xué)》是認為有五種種性。有無性種性的叫闡提種性,他不能成佛,他也沒有出世善根。另一個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還有不定種性,無性種性包括人天。</p>
《唯識學(xué)》認為只有不定種性跟菩薩種性可以成佛。這個跟天臺宗的思想,《法華經(jīng)》涅槃的思想,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怎么融通呢?這個地方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們應(yīng)該知道一個觀念,就是說《唯識學(xué)》跟天臺宗都是講,生命是由心所變現(xiàn)的,這兩個思想是一致的。不過唯識宗在講心的時候,它是講三能變,它說心是怎么安立的呢?“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就是《唯識學(xué)》講緣起,它的出發(fā)點是:“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它從阿賴耶識開始講起,就是他從您已經(jīng)開始流轉(zhuǎn)后講起,如果您問《唯識學(xué)》說阿賴耶識之前是什么?《唯識學(xué)》它不回答這個問題。它也不交代這個問題,但是它也不否定說阿賴耶識之前有佛性,它沒有否定,但是它也沒有說明。</p>
《唯識學(xué)》的教法,它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我這個教法所有的安立,是從阿賴耶識開始出發(fā)的,您看天親菩薩的偈頌說得很清楚,說生命的最初是什么?“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yīng)唯捨受”。它就從這個地方出發(fā)的嘛。這樣子講的話,它安立五種種性也是有道理的。的確我們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有些人他聽到大乘佛法不能信解。您看那小乘的國家,您跟他講大乘佛法,他不能信心不能生起理解,所以他在這一時的因緣是很難接受大乘佛法,當(dāng)然就很難成佛了。所以《唯識學(xué)》講五種種性,事實上就算他講本性住種,事實上本性住種也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也是后天熏習(xí)的。只是《唯識學(xué)》強調(diào)說這個功德已經(jīng)根深蒂固長時間的熏習(xí)很難改變,如此而已。</p>
當(dāng)然如果我們今天要開權(quán)顯實的時候,我們就會問:“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阿賴耶識之前,那個剎那剎那生滅、那個根本無明之前是什么?我們把這如夢如幻的阿賴耶識再把它撥開,那自然是不生不滅的佛性了,那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成佛的,所以智者大師為什么要判教就在這個地方,《唯識學(xué)》是個權(quán)法,天臺宗的教義是根據(jù)法華涅槃,那當(dāng)然是實法。</p>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注意,這個權(quán)法、實法都很重要,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jīng)》他也說:“妙法有權(quán)法妙、有實法妙”,從理論上我們肯定每一個眾生的本來面目,都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個非常重要。大乘的信心,大乘的菩提心,都是從您的佛性的認知當(dāng)中而發(fā)動起來的。但是,我們從事相上來說,我們的確有很多如夢如幻的煩惱跟罪業(yè),而《唯識學(xué)》講得詳細,他從阿賴耶識當(dāng)中去發(fā)明探討,我們凡夫流轉(zhuǎn)的因緣;煩惱是怎么生起的?這個罪業(yè)的相貌是什么?果報的相貌是什么?它這個講的詳細,使令我們?nèi)菀兹χ螣馈⒎赐龤w真。所以說天臺宗講萬法唯心,它是就著理性上來說,它這個心是從理性上來說,是就著本來面目來說;《唯識學(xué)》講萬法唯識,這個識是藉因緣法,是就阿賴耶識來講,當(dāng)然,您的阿賴耶跟他的阿賴耶不一樣啊,因為阿賴耶識是受熏的,每一個人栽培不同。</p>
但是我們從它的緣起有一個好處,我們可以看的到,為什么成佛之道有這么多差別?有些人他必須要先到天上去,有些人不要說大乘法,您跟他講小乘法他都沒辦法接受,有些人他福報大,大富長者,他對這個世間的感情很重,您只能夠教他去布施,修慈善事業(yè),其他都不能講,您要講出離心他就要毀謗三寶了,那您怎么辦呢?您只好為實施權(quán),他的種性就是這種種性,他的成佛之道,一定要先到天上享受一些快樂、到人間作一些國王,這樣七弄八弄以后才發(fā)出離心,出離心以后才發(fā)菩提心,才成佛,他一定是這樣的因緣,您不順這個因緣還不行;有些人他的種性是二乘種性,您說您為什么要辛苦,先到小乘涅槃再回小向大,您就直驅(qū)大乘,他就說不行,我一定要先到小乘涅槃去,那您也沒辦法,佛也沒辦法;有些人他根性就特別好,一開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一開始就“正直捨方便,但修無上道”,直驅(qū)大乘,這些枝枝葉葉的果報都不要。</p>
《唯識學(xué)》試圖要解釋每一個人成佛之道的因緣有差別,它安立了五種種性,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就著這樣來解釋的。為什么成佛之道會有這樣的差別?因為先天的栽培不同,所以我們從五種種性也可以知道,為什么佛陀的出世,以佛陀的平等大悲心,他都要為實施權(quán),宣說五乘的法門。那您說佛陀的威德不得了,我們凡夫為別人說法,別人不聽那是我們沒有德行。但是佛陀為眾生說法,您說難道佛陀還沒有德行嗎?佛陀是功德圓滿的,但是佛陀以他無量劫積功累德的這種大功德境界,他都不能改變眾生的心。佛陀也只好在《法華經(jīng)》上說:“我的說法是隨順眾生的欲,他的見解、他的差別而為眾生說法”。</p>
這個意思就是說,的確眾生是有種性的差別,這個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唯識學(xué)站在阿賴耶識緣起的角度,安立五種種性,是這樣子安立的,是就著這個因緣。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以天臺宗的開權(quán)顯實,它本來面目是什么?當(dāng)然都是真如佛性了。不過這個地方也值得我們注意,這個種性啊,這個地方也是給我們一些提醒,就是您一開始學(xué)佛的時候,您一定要把您的種性弄清楚,這個是很重要。</p>
《法華經(jīng)》您看阿羅漢,他面對佛陀的時候那個悔恨啊,您看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也是這樣,痛哭流涕悔恨交加,說我當(dāng)初就是沒有好好的發(fā)菩提心,誰知現(xiàn)在落到這種境界,成就小乘的善根、小乘的種性。所以說,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nèi)绻撵o下來,我們知道尋求自己的解脫是非常重要,我們把門關(guān)起來,把佛堂關(guān)起來,這些粗重?zé)赖谋娚覀兌疾还?,的確我們要解脫是很容易,不難。但是您要提醒您自己,您不發(fā)菩提心您的過失很厲害,您的種性落入二乘種性以后,您走了遠路呀!您貪求一時的方便,以后付出痛苦的代價,您成佛之道當(dāng)中不是成就阿羅漢,阿羅漢以后還有一大段路要走。</p>
就是說您們兩個同時修學(xué)佛法,有些人沒有遠見,他看眼前的利益,我現(xiàn)在解脫就好,以后再說。他先成就阿羅漢果,他放棄了菩提心,當(dāng)然,這是個圣人,值得贊嘆啊,如果您堅持大乘佛法,說我修大乘佛法要廣學(xué)無量法門,要修大悲心住持正法,耗損我很多精神體力,但是值得。因為等到您往生凈土以后,您后半段在走的時候,那跟前面修小乘法那就不同。</p>
小乘學(xué)者回小向大處處是障礙,他那個法執(zhí)啊,他發(fā)了菩提心以后,經(jīng)書上說:阿羅漢他發(fā)了菩提心,一下子他又入定了,他習(xí)慣了,然后又要人提醒他,您不是發(fā)菩提心?啊!對對我發(fā)菩提心,又從定中出來。這種法執(zhí)它是非染污起,很難對治,就是說他要對眾生生起悲心,要很多作意,作意以后一下子又忘失了,忘失了又作意。雖然我們今天選擇小乘法,在解脫的角度我們一下子就達成了,但是您后來會付出很大代價,您一開始走錯了路、錯損菩提,您在后半段廣大的菩薩道的時候,您會發(fā)覺,為什么我的同參道友他一下子就成就了很多功德,為什么我在成就功德方面如此的緩慢,胸量如此的狹小。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您后悔莫及了,您這個心量一開始就把它搞的這么小。</p>
所以讀誦大乘經(jīng)典我們會發(fā)覺,佛陀是處處贊嘆大乘佛法,雖然剛開始您走的比較辛苦,但是后半段會走的順利,否則佛陀他不會贊嘆大乘佛法。我們看《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佛陀的意思,佛陀說:大乘佛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佛陀的心情是要講大乘法,佛陀之所以講小乘法是不得已的。這個人的種性是小乘種性,我不為他講小乘法,他不能皈依三寶,所以佛陀只好以一佛乘分別說善,“只好”。不是像小乘的學(xué)者說的,說是小乘的佛法是佛說,大乘佛法是后人集結(jié)的,不是這樣子的。</p>
反過來是大乘佛法是佛的根本法門,小乘佛法是從根本法門流出來的方便法門,應(yīng)該這樣子講的。佛陀不得已施設(shè)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應(yīng)該如何融通,這樣就可以融通了,一個是權(quán)法、一個是實法,是這樣子的融通?!?lt;/p>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好,回向。</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唯識三十頌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唯識三十頌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