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妙音0,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五面。</p>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zhí),自性無所有。</p>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p>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p>
這一段是說明諸法三性的道理。這個諸法的三性,事實上就是在發(fā)明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識的三種體性,這一段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段來加以認識。第一段是“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zhí),自性無所有?!边@是第一段,發(fā)明遍計所執(zhí)性?!耙浪鹱孕裕謩e緣所生。”這個是依他起性?!皥A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边@個是說明圓成實性?!肮蚀伺c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边@個第四段,說明圓成實跟依他起的關系。我們簡單的把它做一個復習。</p>
一、依他起性。先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分別緣所生。這個“分別”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叫做分別,它有分別的功能。這樣的分別在本論當中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屬于雜染的分別,我們凡夫的八識,它的相互作用,能夠顯現(xiàn)六凡法界的依正諸法,這樣子叫做染分的依他起。其次,這樣的分別,也可以是依止清凈的四智菩提,這種圣人的四智菩提的相互作用,它能夠現(xiàn)出種種莊嚴的依正二報,這個是凈分的依他起。</p>
不管染分的、凈分的依他起,都是由一念的心所變現(xiàn),所以叫做分別緣所生。有各式各樣的因緣,但是主要的還是心識的因緣?;蛘呤请s染的心識,或者是清凈的心識,就變現(xiàn)了這一切的色心諸法,這一切的色心諸法都叫做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古德講出一句話來形容,說它是“無性似有”。它沒有自性,無性;但是相似的存在,似有,如夢如幻?!盁o性似有”這個就是依他起的自性,就是無性但是似有,似有而無性。這就是依他起自性,它是這樣安立的。</p>
二、遍計所執(zhí)性。其次我們看遍計所執(zhí)性。遍計所執(zhí)性是由能遍計跟所遍計的和合?!坝杀吮吮橛嫛薄_@個能遍計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識的心識,所遍計的是“遍計種種物”,就是這一切雜染的、清凈的依他起,都是所遍計的。這個遍計執(zhí)是這樣子,說我們第六意識的心識跟依他起一接觸的時候,第六意識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名言,在這一切的色心諸法當中,會安立很多很多的我相法相。</p>
以我相來說,有時候我們覺得“我”是很尊貴的,充滿了自信;有時候我們認為這個“我”是非常的卑劣,對自己缺乏信心。有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我”是充滿了慈悲關懷;有時候會覺得我們這個“我”相是非常的孤僻,非常冷淡;有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我”是很快樂,有時候很痛苦。所以這個“我”相有各式各樣,叫做由彼彼遍計。這個彼彼就是種類很多很多,這個“我”相的相貌各式各樣,各式各樣會很多變化。</p>
這個法相也是這樣,我們跟一切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根據我們的名言,說這個是對的、這個是錯的,這個是得、這個是失,這個是好、這個是壞。這當中的法相也是各式各樣,有時候我們今天覺得這個事情是好,明天覺得這個事情不好,這個好和不好的體性都是我們名言安立的,叫做由彼彼遍計,都是各式各樣的我相法相。</p>
這樣的在一切依他起當中,我們依止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它“此徧計所執(zhí),自性無所有”。這個就是遍計執(zhí),它的體性,從理智來觀察是不存在的。就像是一個繩子,我們看到依他起的繩子以后,認為它是蛇。有時候我們覺得它是一個雨傘節(jié),有時候覺得它是龜殼花,早上覺得是龜殼花,晚上覺得是雨傘節(jié)。各式各樣的我相法相,這些我相法相都是自性無所有。</p>
事實上我們都看不到諸法的本來面目,只是活在我們自己的遍計執(zhí)當中。我們所受用的,是自己的名言變現(xiàn)出來的我相法相,我們沒有真實的去接觸到依他起,并沒有去受用到依他起。這個遍計執(zhí)就是情有理無,在情感上是存在,但是在理智上來觀察是不存在,情有理無。這個遍計執(zhí)是這樣子安立的,等于是我們心中的名言所變現(xiàn)的我相法相。</p>
三、圓成實性?!皥A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圓成實是怎么安立的呢?圓成實是就著這個“彼”,依他起當中,我們能夠遠離前面的遍計執(zhí)。這個圓成實是怎么能夠顯現(xiàn)出來呢?就是我們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心中能夠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名言,這個時候圓成實就出現(xiàn)了。這個圓成實是一個道理,這個依他起是一個事相。這個圓成實是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是隨緣和不變這兩個道理,一個是隨緣,一個是不變。但是依他起是一種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色心諸法,它是一個事相的東西。這兩個關系我們看下面就清楚了。</p>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p>
因“此”,此就是圓成實,這個圓成實跟依他起的關系是“非異、非不異”。它們兩個是非異,它們不離,不能離開,這個道理跟事相是不能離開的。但是可也不完全一樣,非不異,不即;不即、不離。講出一個譬喻,“如無常等性”。這個無常的道理是通一切法。</p>
比如說我們講杯子,這個杯子跟無常是非異、非不異。因為杯子它是無常當中的一個相狀而已,杯子是一個自相,無常是通一切法的道理,無常跟杯子是非異非不異。就像是這個圓成實它是通一切法的道理,一切法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依他起是這樣的道理當中,所表現(xiàn)的其中的一個事相。這個事相跟道理是非異非不異,就像無常跟一切法一樣,它都是非異非不異,這個是說明它們的相互關系。</p>
我們現(xiàn)在是活在遍計執(zhí),我們每一個人一動名言以后,內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我相法相。這怎么辦呢?“非不見此彼”。我們一定要先見到了“此”——圓成實的道理,才能夠去見到依他起的事相。就像蕅益大師講一個譬喻說,我們看到這個麻所編的一個繩子,認為是蛇。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受用的就是這個全部都是蛇,沒有麻、也沒有繩子存在。</p>
那么我們要看到這個繩子和麻的本來面目,應該怎么辦呢?第一個,要把這個繩子的相貌破掉,要把這個蛇的名言破掉。蛇的名言破掉以后,我們會看到它是麻,不是由肉做的蛇,它的本質是麻,一定是先看到了麻的本質。就是先看到了圓成實的道理,然后才看到它是個美妙的繩子。就是你一定是先破蛇的影像,見到了麻的本質,然后才進一步見到繩的相狀。</p>
所以說在開展諸法真實相,一定是先見到真理。先見到諸法的總相的真理,然后再見到諸法的別相的依他起性,它是這樣子次第。所以講,非不見此圓成實,而能夠見彼依他起。這個地方等于是說出了修學的次第:先破執(zhí),證得道理,然后從道理當中,才能夠了解各種差別的事相,是這樣子。</p>
好,這個等于是簡單的把它復習了,我們看今天的偈頌,看二十八面,庚二、轉釋依三性立三無性。</p>
庚二、轉釋依三性立三無性</p>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p>
這個地方外人又問難,說三性不離開心識,這個道理我已經同意了。但是世尊在一切的《般若經》當中說一切法無自性,那么這個無自性又是怎么安立的呢?頌主就以兩個來回答。</p>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p>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后由遠離前,所執(zhí)我法性。</p>
這個三性的安立是:“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這個三無性是就著三性而安立三無性,三無性的本身也不是究竟義。所以說“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佛陀是為了一切執(zhí)著的眾生,秘密的說一切法無性,這不是了義之說,所以叫密意。是針對某一類執(zhí)著特別重的眾生,他對三性產生執(zhí)著,所以,佛陀安立了三無性的道理,是這樣子的,</p>
就是“一切法無性”是佛陀的方便說法。那么一切法無性到底有什么種類呢?這個無性的種類,有三種無性:初即相無性,這第一個;第二個、次無自然性;第三個、后由遠離前,所執(zhí)我法性。這剛好是約著遍計執(zhí),安立了相無性;約著依他起,安立了無自然性;約著圓成實,安立了遠離前面的所執(zhí)我法性,叫做勝義無性。</p>
好,我們看蕅祖的注解:</p>
前意者,謂即依此三種自性,立彼三無性名,乃是為遣執(zhí)故,密意說為無性耳!非了義極談也。</p>
前意就是前面的偈頌,“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就是三無性的安立,是就著三自性安立的。因為某一類眾生他對三種自性產生執(zhí)著,所以佛陀在密意當中,針對這一類眾生,來說有三無性的道理,來破除對三種自性的執(zhí)著,這個不是了義的極談。我們看第二段,就是怎么依止三性而安立三無性呢?這下面有次第地說明。</p>
初依“徧計所執(zhí)”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p>
我們一般的凡夫,就是在遍計所執(zhí)這個體性上執(zhí)著,有一個我相、有一個法相。針對這一類眾生,佛陀就安立了相無性,怎么說呢?“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就是我們有時候覺得這個我是很大的,五蘊是很小,我大蘊小,蘊在我中,這個五蘊在我的體性當中。有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我是小的,蘊大我小,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比較大,我比較小,我是住在五蘊當中。有時候是大,有時候小,有一類眾生的覺得不決定,有時候是大,有時候小,有大小不定的差別。這種遍計所執(zhí),這個體相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們的名言安立的,如空中的花。所以,佛陀是就著一類的對遍計執(zhí)的執(zhí)著,安立了相無性,破除這個我相法相的自性。</p>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zhí)自然性故。</p>
我們可能會對依他起,這種如夢如幻的體性產生執(zhí)著,認為它是自然而有。所以佛陀說是生無性,它不能夠有一個生起的自體?!按巳缁檬峦斜娋壣?,無如妄執(zhí)自然性故”,就著依他起來安立生無性。第三個。</p>
后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謂此勝義,由遠離前徧計所執(zhí)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p>
這個圓成實,我們要聽到有一個圓成實的真如,有些人就會對真如的道理產生執(zhí)著。他對我也不執(zhí)著,一切的法也不執(zhí)著,就執(zhí)著這個真理是有自性,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的。這個時候佛陀怎么辦呢?就說勝義無性。說這種勝義的真如道理,它只是遠離前面的遍計執(zhí)的我法二性而顯現(xiàn)的,它是個道理。這個時候安立勝義無性,是破除對于勝義的一個執(zhí)著。</p>
“謂此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zhí)我法二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钡沁@樣的一個道理本身是存在的,這個勝義的道理跟前面的遍計執(zhí)是不一樣的。前面的遍計執(zhí)是我們自己的名言捏造出來的,說這個蛇完全沒有,根本就沒有,但是這個麻不能說沒有。這個世間的道理,這個宇宙間的運轉,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這樣的道理是存在的。所以這個勝義無性,只是破除我們對于我、法的執(zhí)著,不是說這個道理完全都沒有。</p>
既三無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離識,無性又豈離識哉?以上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竟。</p>
我們看經典,當我們還不能夠掌握諸法的真實道理,這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道理的時候,我們會發(fā)覺佛陀講的話是有一點沖突。有時候我們看佛陀說這個因果是存在的,這個人造了殺盜婬妄的罪業(yè)到地獄去了,這個業(yè)力是有,這個地獄的果報火也是有。但是有時候我們看《般若經》,佛陀的法是用否定的,說這個惑業(yè)苦也不可得,法身般若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有時候佛陀是用否定的話來表顯真理,有時候是用肯定的話來表顯真理。</p>
像禪宗趙州禪師,他的弟子問禪師說,說這個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說,沒有。另外一個弟子問趙州禪師說,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說,有。那么有人就問了,同樣一個問題,你有時候回答有,有時候回答沒有!當然,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說有佛性,你拿出來看,找不到,覓之了不可得,這樣講也對,從覓之了不可得來說,說是沒有也對;你說它是有佛性,也對,因為它有作用,它能夠感到饑餓,感到寒冷,這個就是一種覺性。</p>
就是說,這個人他執(zhí)著有的時候,佛陀會用“空”來破;但是你在空性上又執(zhí)著,執(zhí)著一切法空,不能生起隨緣的妙用的時候,佛陀就用“有”來破你。所以蕅益大師說,佛法了解真理有四門:“有門、空門、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你要妙達無生,四門都是方便,妙達無生;你產生自性執(zhí),你講有也不對,講空也不對,講非空非有也不對,講亦空亦有都不對。</p>
其實,我們可以對這個道理體會一下,就是說,剛開始是遍計執(zhí)。當我們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剛開始就是用空的道理,去觀察我們所執(zhí)著的這些我相、法相,慢慢慢慢我相法相停下來了,我們安住在畢竟空。但是當我們進一步觀察這個畢竟空也不存在,就是連空都不執(zhí)著,再把它觀進去更徹底的時候,我們會發(fā)覺這一切法又出現(xiàn)了,它又出現(xiàn)了。所以真實地能夠觀察到無性,觀察到徹底的時候,那一切法是真空妙有,就是真如理,那種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道理,它就現(xiàn)成的顯現(xiàn)出來了。</p>
所以這個道理懂,你講它是有也對,你講它是無也對,你說亦有亦無也對,非有非無也對,通通對。就是一切法本來的道理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道理就對了,這就是圓成實性。所以說這個三性和三無性都是落一邊,但是它不妨是悟入諸法實相的一個方便門,是這個意思。</p>
好,我們再看第三十面。前面的二十四個偈頌是一個唯識相,就講一些依他起的相狀,包括八識的雜染的相貌,也包括無漏的四智菩提的相貌,這些都是依他起。這以下講唯識性,講圓成實性。</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優(yōu)質RB灌溉系統(tǒng)GH(魚樂我知)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