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走鹽,細(xì)縫父女by孔羌筆趣閣,夜深,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好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朱慎錐醒來后和王榮父子一起用了早餐,隨后帶上行囊就去了村口。</p>
到村口,人已經(jīng)到齊了,除去朱慎錐、王晉武和昨天見過的王初二、王貴、王銀生外,還有十六個年輕人。</p>
這十六個年輕人中一個姓夏,還有一個姓趙,其余的全是王家子弟。</p>
姓夏的后生是夏冬的二叔家的,也就是他的堂弟。姓趙的后生是鐵匠趙大家的侄子,他們也都是王家村的人。</p>
大伙都已做好了準(zhǔn)備,見朱慎錐來了連忙上前行禮。</p>
朱慎錐擺了擺手,先看了看他們的準(zhǔn)備情況,一圈轉(zhuǎn)下來后頗為滿意,畢竟這種活他們不是第一次干了,兩年下來已成了行家老手,一切都妥妥的。</p>
“舅舅,家里這邊還拜托您多盯著點(diǎn)?!?lt;/p>
“家里盡管放心,你們此去一路小心?!蓖鯓s正色點(diǎn)頭。</p>
沖王榮拱了拱手,朱慎錐轉(zhuǎn)過身去,對大伙道了一句:“出發(fā)!”</p>
眾人應(yīng)了一聲,接著趕著驢騾,挑著擔(dān)子,默不作聲地沿著村口的小道漸漸遠(yuǎn)去。</p>
走私鹽,是很冒風(fēng)險的,朱慎錐他們這一次的目的地是東邊的趙村。</p>
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也是有講究的。</p>
趙村位于山西東部,過了趙村再往東就是玉峽關(guān),等過了玉峽關(guān)翻過太行山就是林縣,而林縣那邊就屬于北直隸的地界了。</p>
山西走私鹽的人可不少,主要的還是那些大商家。</p>
自老朱在山西實施開中法以來,晉商借著鹽引私下販鹽早就成了常例,而且由于這些晉商的壟斷,許多商路早就瓜分完了。</p>
像朱慎錐和王家村這些小私鹽販子,要想在山西和這些晉商爭奪市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人家家大業(yè)大,半官半私,背后還有著千戶所、指揮使甚至邊軍的參將、副將、總兵這些大人物為后臺,虎口奪食簡直就是異想天開。</p>
正是因為如此,為了安全起見,朱慎錐這兩年可沒少花心思,好不容易選出了兩條私鹽商路,其中一條就是他們這一次走從王家村到趙村的路。</p>
這條私鹽商路不太好走,而且趙村那邊和王家村一樣只是小小的百戶軍屯村落,需求有限,遠(yuǎn)不如其他商路。但這只是相對而言,對于那些晉商來說得不償失,可對于朱慎錐卻又不同。</p>
朱慎錐他們每次走鹽也不過四五十石而已,這個數(shù)額對于普通人來算得上不少,可對于每次以幾百甚至上千石的晉商大戶來說根本就是小兒科。</p>
哪怕量少也是有利可圖的,私鹽的利潤可是極大。</p>
大明朝鹽最便宜的是景泰年間,每斤鹽僅1.79文,嘉靖年間鹽價在4—5文左右,高時達(dá)到10文。</p>
萬歷年間,鹽價常有波動,而且按照南北不同鹽價也不相等,從萬歷初年到如今,各地鹽價都是上漲趨勢,以北直隸為例,如今的鹽價在每斤43文上下。</p>
朱慎錐他們的鹽從解州弄來的成本僅2文一斤,也就是說把鹽運(yùn)到趙村販出去,其中足有二十多倍的利潤。哪怕這個利潤趙村那邊要分去三成,留給朱慎錐他們也有十幾倍。</p>
這么跑一趟,獲利大約在200多兩銀子。</p>
這個獲利著實不小,大明的銀子購買力是極強(qiáng)的,二百多兩算得上一筆巨款了。</p>
要知道作為宗室的朱慎錐俸祿全額是三百石,按照后來的折色比例是三成,也就是九十石,再按照萬歷的永為定額制度,折算下來全部到手差不多是45兩銀子,也就是說朱慎錐只要跑這么一趟,前后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賺到自己近五年的俸祿。</p>
本章未完,點(diǎn)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細(xì)縫父女by孔羌筆趣閣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夜深的小說進(jìn)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深并收藏細(xì)縫父女by孔羌筆趣閣最新章節(jié)。